對面這些祥瑞般的老人之時,即便是身為皇帝的楊廣也不能擺譜;況且這裡又不是在官場之中,所以楊集坐在他們之後,自然沒有任何不滿不爽之意;他依古禮一絲不苟地跪坐下來,而慕容弦月和鮮于芳則是坐到他背後的席位。
此時尚未開席,而且的案几上只是放著一些點心、果脯、美酒、茶水。
而在楊集的下首的人,便是金城太守房恭懿。房恭懿已經是年過六旬的老人,他在門口已經和楊集見了禮。待楊集坐好,這才坐到自己的席位之上。
此老性格深沉,有器量,但是現在鬚髮俱白、身形消瘦,精力大不如前,早在去年便上表請辭了,然而楊廣見他精於政事、清正廉潔,並沒有同意他的請辭。
今年又上了表,可楊廣還是不允。
楊集正要與他交流,上前那名白髮老者忽然出聲、打斷了兩人:“大王將往涼州任職?”
“正是!”大廳裡的老人楊集全都不認識,李虛宗和李義今天又異常忙碌,自然沒有時間一一引薦了。楊集見這位老人客氣的向自己拱手詢問,還禮道:“請恕晚輩眼拙、失禮,不知應當如何稱呼前輩?”
老人見楊集如此客氣、以晚輩自居,心中大為喜歡,笑著說道:“老朽名叫李珩,祖籍遼東,現在居住在會寧涼川縣,大王或許不知老朽,不過老朽的弟弟與大王頗有淵源。”
楊集聽他先說“祖籍遼東”、接著又說“頗有淵源”,便猜出了老人的來歷:“前輩的弟弟莫非是李徹將軍?”
李徹、字廣達,出身遼東李氏,生性剛毅,才幹武藝過人。是北周到隋朝時期大臣。隋朝建立後,歷任上開府、雲州刺史、左武衛將軍,深受楊堅的器重。楊爽在開皇三年楊爽之時,李徹隨軍作戰,而且和楊爽、李充、楊綸、楊智積率領五千名精銳騎兵,出其不意的襲擊突厥中軍,沙缽略可汗丟下所穿的金甲,從草裡潛逃。
楊爽第二次北伐突厥之時,李徹再次兼任行軍總管,隨楊爽一起攻陷突厥汗庭。遺憾的是他後來涉入易儲之爭,且又堅守的站在楊勇那一邊,楊堅多次與他談話都無法改變他的意志,因而受到疏遠。
楊堅有一次專門宴請他,並且席間談到平生之事、並且再一次說服他,李徹從這大興宮回家不久之後就死了,由於所談內容不為外人所知,於是很多人都說李徹被楊堅逼得服毒自盡。至於真相是什麼,便是楊集也不知曉。不過李徹之子李安遠現在是西州郡總管,與太守李大通一起鎮守大隋西大門。
“吾弟正是李廣達!”李珩點了點頭,笑著說道:“大王小小年紀,出仕短短几年,便有偌大成就,著實令人欽佩。”
“前輩過獎了!”楊集欠身道:“晚輩能有今日,固然與自己的能力有關,但是也離不開房太守、李安遠將軍等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更重要的有了極大的機緣。”
這番對答不但妥當,而且正合老人家的心意,人們在年輕之時,往往認為“蒼天第一、大地第二、老子第三”,成天叫囂著“我命由我不由天”,自以為可以殺殺殺的殺出一個精彩的人生,甚至還把老人的智慧當成是懦弱。然而現實,總會叫他們明白自己屁都不是、誰都不敢打誰都不敢殺。
直到上了一定年紀,慢慢對天地敬畏起來,他們甚至覺得冥冥之中有種神秘力量在左右著世間一切。這些默默聆聽的老人都有豐富的經歷,此時聽到楊集說起“機緣”二字,再加上楊集的這些年如有神助、像是“開了掛”一般,心中頗為認同。
當然了,楊集這種謙卑的態度,更是迎合了老人們的心意。
房恭懿雖然是在涼州治下為官多年,可是他和楊集接觸不多、不瞭解他私底下的作風,心中本來擔心楊集沒有耐心、落下不敬老的惡名,如今見到楊集應答得當,心中一塊大石終於落地。
另外一名身材魁梧的老者撫須而笑,向楊集說道:“大王的英雄事蹟在西北大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老朽每每聽聞,恨不得年輕幾十歲、隨著大王建功立業、揚名域外……”
西北大地的人對楊集的事蹟幾乎瞭如指掌,老人見了楊集本人,興致盎然的一一列舉了楊集種種得意之舉。然後點評一般的說道:“許多人都說大王是魯莽行事的武夫,所倚仗者,無非是我大隋強大的國勢。然老朽卻不贊同,老朽觀大王種種作為、每場戰爭,皆是用智。”
“就拿步迦可汗大舉南下那一戰來說吧!當時敵軍足有數十萬兵力,而涼州上下的兵力分守各郡縣,可用之軍寥寥無幾。若是換做其他名將前來應戰,只怕都是堅守門戶、固守待援,坐等朝廷來援,如是一來,定然步步受制。而大王當時剛剛出仕不久,竟然在劣勢之下反攻敵軍之所必救,打亂了步迦可汗的一切部署,將戰火燒到了敵境,最後還取得了輝煌戰績。若大王是一介武夫,焉能做到這一步?”
說到這裡,老人搖了搖頭:“可是很多人至今還認為大王是武夫,這般想想,著實是氣人之極。”
這些老人已然不怎麼管理家族事務了,他們沒事就喜歡談史論政,向子孫後代分析軍政之得失,藉機加上教誨。當他們聚在一起時,總是喜歡辯論。而他們辯論之所得,又會反饋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飽受啟發。其子孫有著這些長輩的教誨和啟發,便有了長遠目光,他們的見識遠遠超過了出身不好的人群體。
此老不僅很熟悉楊集的事蹟、且又憤憤的為楊集鳴不平,可見他明顯就是站在楊集這一邊,且長期拿著楊集的各種事跡與反方辯論。
老者所說的那一戰與早已做古的楊爽有著極大關係,楊爽第二次北伐的時候端掉了突厥牙帳,嚇得突厥各部紛紛遷走, 他為了引突厥人來送死,便聽了陰世師的建議,挖掉突厥歷代可汗和英雄的陵寢,放一把大火給燒了。然後他在那兒守株待兔,突厥人來一個殺一人、來一對殺一雙,如此過了三個月,直到突厥不敢來,這才心滿意足的班師還朝。
突厥人打不過楊爽、楊爽生前也怕他怕得要死,可是他們卻把這筆賬記到了前往涼州任職的楊集的頭上。當步迦可汗打出“雪聖山恥”的旗號時,於是祖墳被挖的各個部落都同仇敵愾的來了。
然而結果,又被楊集一波帶來。
楊集聞言,實實在在的說道:“說真的,晚輩當時其實害怕極了。只不過涼州各地兵力不多,哪怕是堅守也守不了多久。且又聽說步迦可汗打著抓我去活祭的旗號,萬般無奈之下,只好以己為餌、引走敵軍。最後打著打著,竟然就走通了。現在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類似的話,楊集其實已經說了很多次,然而真話愣是沒人相信,大家始終認為他是謙虛。
這一回也不例外,眾老紛紛說道:
“大王謙虛了!”
“大王過謙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