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時四刻,辭別了鄭綸等人的楊集依約來到宴會舉辦地,還沒有走進三樓大雅間,絲竹管絃之聲便從裡面傳了出來。
房間鋪了一層紅毯,上面擺放很多矮几軟塌,矮几上的美酒佳餚琳琅滿目,後面圍坐著許多高冠博帶儒士,大廳正中有一隊綵衣歌姬舞女隨著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藕臂輕抬,水袖飛舞,恍若神仙中人,纖腰輕盈舞動,看上去賞心悅目。
儒士們也不像楊集所想的衣冠楚楚,有人撫須觀看歌舞,隨口與旁邊的熟人點評音律;有人用快子順著節奏敲擊碗盞,如珠墜玉盤;有人一杯接著一杯,自斟自酌;還有人半躺半臥,由身邊歌姬嘴對嘴喂酒投食,手卻在歌姬身上忙個不停。
整個大廳的儒士,各有姿態,狂放之極,大有魏晉名士狂生之風。
看看這些熱情奔放的儒士,再看看自己手上的重劍麒麟,楊集發現自己似乎想多了一些,與會的很多儒生都耍起了軟乎乎的「大寶劍」,焉能與他比劍術?
等到一曲終了,楊集在跪坐在門口的侍女幫助下,脫下外面的「馬靴」,穿著裡面的輕便軟鞋走入廳中。
楊綸坐在主位之上,左手邊的位子空著、右邊坐著道王楊靜,當楊集進入廳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再一見到楊集當真拿了麒麟劍來,楊綸頓時就愣住了:麒麟劍這玩意他太瞭解了,這大傢伙兼具刀、劍、槊頭的特點,簡直就是一把大殺器,要是楊集拿這的大殺器來和儒生們比劍,一劍就能弄死一個。
心念電轉之間,他起身招手道:「哎呀,吾等久候多時了,你怎麼現在才來?不消說,當自罰三杯!」
楊集在眾目睽睽之下來到楊綸左邊的席位,將麒麟劍放在軟榻一側,盤坐在軟榻之上,侍立在席位後方的妙齡歌姬過來斟滿美酒,楊集見是香甜的花凋的酒,便舉起了酒杯,朗聲道:「在下楊集勞諸位久候,實在失禮之極,我認罰!」
一飲而盡,連飲三杯。
「好!」
「衛王豪氣!」
氣氛一下子就熱烈起來。
楊集隨目掃視,看到了一些熟悉面孔,但更多的卻是陌生人。等他緩了緩,有人問道:「衛王同吾等同席,實乃吾之榮幸。但不知除了那燒刀子,可有美酒佳釀問世?」
楊集迎聲看去,見說話之人是名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坐在王孝通、王通之後,此人長相清秀、氣質儒雅,但卻非常瘦弱,給人一種弱不勝衣之感,而且看他的樣子,已是半醉半醒。不禁失笑道:「我不管家中事,對此卻也未知。不知兄臺如何稱呼?」
與青年同席的王通見楊集看來,又見身邊呆呆愣愣的,連忙說道:「大王,此乃吾弟王績,字無功,最好美酒,其次是詩。吾弟一慣做事馬虎、誕縱不羈、不識禮數,還望大王海涵。」
楊集恍然道:「原來是寫下名篇《秋夜喜遇王處士》的東皋子。」
「大王諸多傑作面前,不敢當名篇之稱。」王績這時已經從失望中回過神來,他認真的向楊集說道:「我唯獨對酒和懂酒的人保持著敬意,崇拜的人劉伶、阮籍、陶淵明,喜歡的是大王釀造出來的燒刀子。」
楊綸哈哈一笑道:「文會,無功是個性情中人,他雖狂放不羈,卻比很多人都有自知之明,無功生恐貪杯誤事,數天前主動請辭了。」
楊集搖了搖頭,說道:「怕是受不了官場拘束,想要追尋自由與美酒。」
王績聞言,雙眼為之一亮:「還是大王知我,我這輩子就想喝最烈的酒,根本就不想當官,省得誤國誤民誤人生。」
「如果僅是這樣,那你差遠了!」楊集想到了一句話,玩笑著說道:「我輩男兒除了要喝最烈的酒,還要吃最辣的菜、玩最利的劍、殺最狠的人、騎
最快的馬、愛最美的姑娘。」
「說得好!」楊綸讚道:「我輩男兒就要喝最烈的酒,還要吃最辣的菜、玩最利的劍、殺最狠的人、騎最快的馬、愛最美的姑娘。此話可左酒,請酒!」
「請酒!」
幾杯下肚,酒興漸濃,有人說光飲酒沒行令有失風雅,不符合眾人儒士的身份。此言一出,眾所叫好。
飲酒行令是酒文化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延席上是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萌生於儒家的「禮」,最早誕生於周。飲酒行令既是好客傳統的表現,又是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傳承至今,酒令已是文人聚會最常見的活動,但同時也是最為考較個人學問的風雅之事。如果是普普通通的成語接龍、詩句中的字來接龍還好。如果引用十三經的句子,別人接令的時候,不但要按照他的蘊意、形式,韻腳,而且還要同出一部典籍裡的句子;面對後者的話,假斯文一下子就會露了餡。
楊集怕的就是後者,他見這裡既有蕭瑒和薛道衡、何妥、徐文遠、韋世康、王孝通、王通、王績、宇文士及這種儒士,又有段文振、李景、史祥、於仲文、來護兒、周法明這樣的儒將,此外還有魚俱羅、吐萬緒、辛世雄等勐將。
於是便在眾人醞釀之時,朗聲說道:「這裡有文有武,還有文武雙全的人。但也有人以軍事、以衝鋒陷陣悍將為主,後者並不以古籍經學見長,若是以十三經句子行酒令,著實是為難人。」
「大王所言極是!」楊集話音未落,廳中儒將和勐將盡皆鬨然叫好,讓他們武將去和研究經學大半輩子的儒生比古籍,實在不公平。
輸了的話,定然被那些氣死人不償命的文士冷嘲熱諷一番;這樣把臉送過去給人打的事兒,他們可不想幹。
薛道衡也認可楊集之說,說道:「大家聚在一處,本來就圖個熱鬧、高興,如果最後鬧將起來,那就有違聚會的初衷了。可如果是成語,也未免太簡單了!」
「我們可以行飛花令!飛花令源自《寒食》中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楊集說道:「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和詞、名言佳句,也可自己編寫。但選用句子不少五字,句子之中必須帶個「花」字,當然也可用詩詞中常見的「風」、「月」、「雪」等意象。」
楊集侃侃而談,介紹著飛花令的玩法,但很多人卻被《寒食》這首詩給吸引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