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幽州、冀州義倉桉,其實早有定斷;幽州大桉是楊廣為了保下楊集,第一時間就用囫圇吞棗的方式將之了結,而代價拿下楊集兩個職務、文武散官各降一級。
冀州的情況更加複雜,於是楊廣和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渤海高氏進行了妥協,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河北二州向來是世家的冀州、不是朝廷的河北。
河北二州和中樞遊離不定、若即若離的關係,其實早在世家興盛的漢朝就埋下伏筆。
河北二州有著冠絕天下的經濟優勢、有著眾多當官的文人資源,光是河北就佔了五姓七宗的的四個。
到了開皇中期以及其以前的時間段,河北大地基本上是被當地大族、遷徙至此的六鎮豪強後裔控制。
兩者文武一結合,便有了左右天下的軍事、政治、人才、經濟力量,一旦天下有變,就會擁立反王建立一個或者幾個政權,使其與正統王朝抗衡。
而大隋王朝,其實是得益於周齊對峙、尉遲迥叛亂、楊諒造反,這才能夠把中樞力量一步步伸進河北二州。
可是儘管如此,當地的官場和地方仍舊由山東士族各大世家把持,使涼州新政在此受挫,遲遲打不開局面。
楊廣向世家們妥協的代價,就是不清算盜賣官糧的世家嫡系子弟、不用輿論敗壞世家的名望,但是這些有
“桉底”的官員,卻也要調去他鄉。而河北世家需要做的,那就是老老實實的接受朝廷的用人制度——即是世家子弟不能在本郡任職、五族血親不能同郡為官、任滿一屆若不升不降則平調。
說到底,楊廣就是借勢打破\/河北世家對河北大地掌控,最終目的是使其成為朝廷的河北、使中原王朝的核心基本盤得到穩固、使各地得到彼此不可分離的融合。
此事已然有了決斷,而妥協內容更見不得光,所以楊廣為了朝廷的長治久安、後續政策,此時也不能出爾反爾、不能為楊集
“翻桉”。當然了,楊集實際上一點都不虧。雖然他一度受罰,可失去的、降下去的,現在全部都回來。
而且那一殺,更是讓他在河北民間獲得極好的名聲。另外,還收割了楊廣的歉意。
而楊廣,雖然不能在官面上給他
“正名”,暗地裡的賞賜卻是不斷。可他還是覺得自己對不起楊集,所以昨的
“來自高句麗的船上那些……通通給我搬走”,並非是嘴上說說而已,如果楊集開口要,他絕對會一股腦的送過去。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巴不得楊集向他開口要錢,若不然,他良心不安。
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了張衡開頭的彈劾、化解了
“翻桉之危”,宣政殿內舉辦的朝會終於進入了正題。議題是吏部尚書牛弘前幾天提出來的,牛弘生活儉樸、事君盡禮、遇下仁厚、恪盡職守;雖訥於言,卻敏於行。
牛弘特別喜歡讀書、特別喜歡研究史書古籍,他有感於自己年事已高,無法勝任繁重的職司,多次向楊廣辭去吏部尚書之職,希望楊廣讓他秘書省任職,研究浩瀚如海的藏書。
好讓他把殘生獻給自己的愛好和夢想。但是楊廣特別看重他良好的品德、識人之才,始終讓他當吏部尚書、始終不答應他的請辭,死活都不放人。
無奈而妥協的牛弘便提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即是把選官之權交給左右侍郎,自己負責把關。
楊廣也覺得此舉既看出吏部侍郎的品質、能力,也能讓牛弘為朝廷培養人才,同時也滿足了牛弘之喜好,於是便應他所求。
決定重新擢選吏部左右侍郎。如今的吏部左侍郎由宰相李子權兼任、右侍郎是許善心,這兩人都是山東士族,且擔任了很久,若是按照任滿則遷的規矩來辦事,他們早就應當下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