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軍擄獲的三萬多名俘虜之中,有兩萬多人是精銳之士,要是給他們武器裝備,又是一支戰鬥力強悍精兵,放肯定是不能放的。捕
整編為己用更是不可能,只因重騎兵和重步兵是殺傷力驚人的特殊兵種,無論是高句麗也好,還是大隋王朝也罷,都是既看重特殊兵種的戰鬥力,卻又擔心他們造反,故而入選之士除了勇悍之外,其來路、家世也是重點考核的範圍,且由於他們的籍貫家小都被登記得詳詳細細,這也使這類士兵的忠誠力極高。況且現在打的又是國戰,楊集根本策反不了這兩萬多名精兵。
但是如同對付突厥人和處月人那般加以坑殺,好像也不行。突厥人和處月人本身是沒有國家民族概念的種族,而且他們十分崇拜強者,很多人甚至認為本族本部中的弱者本事不行,便死了那也是活該。所以楊集殺得越狠,他們反而越崇拜,更不會因為之前的坑殺舉動而頑抗到底。況且楊集與他們交戰時盡皆大獲全勝,令那兩族的軍心士氣土崩瓦解,他自然可以予取予求、恣意妄為了。
高句麗則不同了,高句麗人的是非觀、敵我觀、忠誠觀與大隋王朝區別不大,況且戰爭的序幕才剛剛開始,一旦他這裡殺戮太重,必然被傳揚出去,其他城池的軍民必將同仇敵愾、拼命抵禦,以至於損失慘重卻久久不能攻下城池。
史上的李世民之所以久攻安市城卻不克,其原因之一就是唐軍多次攻城失敗後,李世民為了鼓舞唐軍士氣,便下了屠城的指令。唐軍將士的軍心士氣是起來了,但是安市城的軍民卻也因此醒悟了過來——
我艹,這幫兇悍的唐軍不僅僅只是要奪取土地,還是來亡國滅種的!不管你是不是抵抗過、不管你是受傷被俘還是直接投降、不管你是平民還是士兵,只要你是高句麗人,那你就得死。
我艹,那還猶豫什麼?打他丫的啊!
於是,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安市城軍民莫不誓死作戰,愣是憑一城之力,將浩浩蕩蕩、聲勢浩大的幾十萬唐軍頂在城外。【注】捕
而今,隋軍剛剛打了一場仗,還沒有佔據整個遼東平原,若是對俘虜毫不留情的予以屠殺,一定招致所有高句麗群起反抗。至於高元和淵子游,估計是巴不得楊集這麼幹。可是楊集沒有那麼多人看管如同「定時炸彈」一般的眾多俘虜,所以如果不殺也不行!
他想了老半天,十分頭疼的說道:「三萬多名俘虜,軍中根本無法安置,姑且不說後勤輜重壓力了,便是看守之兵也不夠。你們都說說看,我們要怎麼處理這些俘虜才好。」
「正如大王所言,若是全力看護這些俘虜,我軍可戰之兵必將銳減一半以上,由此一來,大局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如果用少量計程車兵押解去幽州當苦力,他們半路上肯定要跑光,搞不好還要聯合在幽州作亂。所以這是一個老大難題。」郝瑗順著楊集的話意說完,接道:「高句麗雖大敗一場,但瘦死駱駝比馬大。而我們雖然擊敗了西豐大營主力,但是若讓這些俘虜回到軍中,敵人的軍事力量會大漲。我以為應該將這些俘虜全部殺死,這樣既讓高句麗損失慘重,無法與我們抗衡,同時也減輕我軍負擔。」
凌敬亦是說道:「大王,我也認留著是累贅,最好還是統統殺了,來他個一了百了。」
此言一出,在場諸將面色微變,宇文述更是蹙眉道:「殺是可以殺,但此舉定然使得高句麗人升起同仇敵愾之心,不利於接下來的戰鬥,同時也不利於我大隋日後對遼東的統治,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殺俘不祥」的因要所在。還請大王三思。」
「這也是我擔心原因之一!」楊集將自己的顧慮一一說了,最後向宇文述說道:「宇文將軍,你倒是說說看,我們應該怎麼辦?」
宇文述聞言,立馬就熄了火了。正如楊集所說這般,
如今面對的是一幫異族精兵,不管是殺光、放人也好,還是招降、遷移也罷,通通都不行;便是養著,也要擔心他們造反,所以他又能怎麼辦?捕
一時間,所有人都不說話了。
見狀,楊集大為惱火,憤憤不平的說道:「兩軍征戰之際,雙方為了消滅敵軍的有生之力,向來是無所不用其極,若是在戰場之上把這些人殺光,那是理所當然之事。但現在成了俘虜、降兵,若是再殺之,則會失去一切道義,而敵軍也能加以攻訐,並利用此事大作文章。」
「早知如此,你們就不應該要俘虜,就不應該抓活的,要是你們在戰場之上把這皯俘虜殺個精光,哪有現在這等麻煩事?」瞪了垂頭不語的武將們一眼,楊集氣呼呼的說道:「說來說去,這個巨大的麻煩都是你們給惹來的!此事,我不管了。你們自己商量著辦,而且要辦得穩穩妥妥、完完美美。假如哪個環節出錯,休怪我不客氣。」
眾武將:「……」
「大王,其實還是可以讓他們戰死的!」旁邊的房玄齡見眾人無計可施,冷不丁的來了一句。
聞言,眾人都直盯盯的看著他。
楊集聽得若有所悟,問道:「這話怎麼說?」捕
「如果俘虜譁變,我們將其殺之,合情合理;如果俘虜在押解過程中,試圖殺守軍,我們其殺之,同樣合情合理。」房玄齡給出充分的理由後,看了楊集一眼,繼續暗示道:「大王,此時大戰結束未久,我軍損失極大,俘虜譁然正當其時啊!」
「事後,我們將只聽到譁變之聲、卻不見其事的幾百名老弱病殘放走,同時給他們些錢糧。而其他城池的軍民見到我軍不殺俘虜、老弱,還給予路費財物,抵抗意志定然不會那麼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