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尚書省六部各轄四司,統合起來便是人們常說的「六部二十四司」了,兵部下轄的四司分別是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排在首位的兵部司為兵部主司,其主要職責有二:一是負責天下武官勳爵、品階、番第和敘階;二是負責府兵的軍籍管理及上番宿衛。
由於兵部司負責天下諸軍名簿、器物管理工作,任務繁多複雜,所以兵部司除了兵部郎中、兵部員外郎、令史、書令史、制書令史等主要官員之外,下面還有一百五十名不在品級之內的小吏,這也使兵部司官吏數量穩居「六部二十四司」之首。
楊集在安仁殿辭別楊廣、楊秀、楊達、楊昭,徑自向位於皇城的尚書省兵部兵部司走去,利用楊廣給予的手令向兵部郎中要來武將名錄,專心篩選跟隨東路軍北行的武將名單。
雖然楊集是尚書令、檢校兵部侍郎,但是在朝廷的制度和規定之內,他也只有初步篩選權和推薦權、卻沒有最後的決定權,所以他必須按照制度篩選出所需人數的三倍;如此上報兵部、議事堂,才能給兵部、議事堂留出選擇餘地。
此制也是朝廷為了避免某些人只選自己派系將官而設定,無論哪個部門盡皆如此。如果要用人,必須篩選出所須人數的三倍,之後再讓上面機構來一一排除,免得某個派系在某個方面、某個地方一家獨大。
但是楊集選出來的候選武將都是關隴貴族子弟,其中又以孤獨派、竇派居多,而獨孤家和竇家子弟,又被他圈定在重要的位置之上。而元派子弟雖然也有,但不多,也不在重要位置之上;至於元氏子弟,則是一個都沒有。
楊集在兵部司膳堂用罷午膳,又重新選擇和圈點一番,最終的名單總算是出爐了,他向下首的兵部司令史豆盧銘喚了一聲:「豆盧令史!」
豆盧銘是豆盧氏子弟,他正佯作用功,聽到楊集召喚,連忙起身上前,行禮道:「卑職在!」
楊集起身將圈圈點點、塗墨處處的名單遞給了豆盧銘,囑咐道:「此乃本王篩選出來武將名單,本王沒時間耗在這兒,你謄錄清楚,代本王遞到兵部總署去!」
「卑職遵命!」豆盧銘趕緊雙手接過名單。
楊集走了幾步,又回頭看了豆盧銘一眼,語氣森然的著重強調道:「茲事體大,萬勿宣揚出去,否則休怪本王不客氣。」
豆盧銘在楊廣冰冷目光注視之下,打了一個哆嗦,誠惶誠恐的說道:「卑職明白自己的職責所在,絕不會將此名單宣揚出去,請大王儘管放心。」
歷朝歷代的政權十分注重機密檔案、機密政令的保密性,對於那些膽敢洩露尚未公開政令以及諸般機要的官員,輕則處貶官流放之刑,重則夷三族、誅九族,但是哪怕如此,朝廷政令和機密洩露的事件從來都沒有斷絕過,只不過沒有人無償的將機密公諸於世,而是分別將訊息透露給他所依附權貴、派系;亦或是有償售賣給有需要的人。
眼下的大隋王朝,亦不例外。
豆盧銘確認楊集離開之後,他用潦草的筆法飛快的抄好了一份,然後袖在手中,快步走到外間的一間耳房裡,見到裡面除了一名負責研墨遞水的小吏,旁邊再無他人。他立刻把抄好的名單遞給這名小吏,低聲囑咐道:「你馬上著人送去元太常,然後請他著人謄錄一份遞給豆盧府,要快!」
豆盧家屬於元派的門閥之一,而這個小吏是元家一個旁系子弟,他改名換姓後,被元派勢力安排到兵部司當名不起眼的小吏,以便他們傳遞訊息。這名小吏異常精明,也做了少傳遞機密的的事兒,聞言沒有絲毫廢話,他接過名單揣好,立刻便向外面趕去。
豆盧銘長長的吁了口氣,這才回到官房之內,開始謄錄第二份名單。這一次是豆盧銘準備上交到兵部總署的名單,所以他寫
得一絲不苟、運筆十分認真。
楊集隱在兵部司大院一個角落,身前枝繁葉茂的大槐樹將他擋得嚴嚴實實,當他見到那名小吏出了官房,匆匆忙忙的離開,這才悠哉悠哉的返回王府。
剛到正門外下馬,門房管事楊奕快步迎來,向楊集行禮道:「大王,裴相國已等您很久了。」
楊集聽得為之一愣,裴矩此時不應該在內史省麼?何以到了王府?不過稍一沉吟,便大致明白對方的來意,定是為了出征之事而來。
來得正好,自己也正好有事找他。
念及於此,問道:「人呢?」
楊奕答道:「在前殿會客堂。」
「嗯!」楊集點了點頭,便快步向玄武殿會客堂走去。
會客堂裡,裴矩正捧著一卷手寫的《三國演義》,坐在客位上津津有味的閱讀,此卷內容尚未「發表」,他所看的內容是第四十五「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越看越覺得精彩,越看眼中越是驚訝。
這時,楊集快步走了進來,向裴矩施禮道:「拜見岳父!」
裴矩微笑還禮,而後又揚了揚手上的書籍,問道:「你都寫了這麼多,為何沒有印製出書?」
「聖人不讓!」楊集坐到裴矩對面,苦笑著解釋道:「他說大隋朝堂、大隋高層之間的爭鬥多如牛毛,各種陰謀詭計層出不窮、防不勝防。而《三國演義》裡面的諸多陰謀、陽謀、權謀,經過一個個故事佐證,便躍然於紙上,如果臣子們對這些所謂的「權謀」有更深體會,定然把這些「謀」運用到對手身上,朝堂也會因此亂上加亂。」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後世的一種說法,「老不看三國」的「理由和論調」主要便是楊集說所這些;不過對於後世的大背景、大環境而言,其實是泛泛而談了,畢竟後世沒有那個亂世背景、「老」也沒有用謀的資本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