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718章:除了元氏,還能是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18章:除了元氏,還能是誰? (2 / 3)

「多謝兄長提醒,小弟感激不盡。」李淵知道元氏做得出這種事兒,當他想到元壽在府門前的「好心提醒」,心中的不安比剛才更重幾分。

眼見正堂在望,而前方的客人也多了起來,兩人換了一個比較輕鬆的話題,便向大堂正門走去。

。。。。。

張家正堂之內濟濟一堂,已然坐了三十幾個人,他們都是張瑾請的尊貴客人,不過各大門閥都像竇抗之前所說那般,都料到元氏、元派動機不純,故而道賀的多數人都是代表,而不是家主親自登門,當然也有一些家主,只是人數卻是相當少。

張瑾正是陪同宇文弼、宇文愷說話,而元壽則與李仲文、於仲文低聲說笑。獨孤家的心思與竇氏異曲同工,老家主獨孤順和家主獨孤整都沒有出席,而是由早逝的獨孤善之子獨孤澄前來。

韋氏來的是韋孝寬第五子韋霽,韋霽官拜太學少卿、賜封義陽郡公,同時也是韋氏家主;還有賀婁子幹之子、思安縣伯賀婁皎;此外還有長孫熾之了長孫仁、達奚長儒四子達奚誥、豆盧寬等等。

名義上大家都是前來給張瑾的老母親祝壽,但在場的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將要的,而且大家來此,也是各有目的。有的人確實是想與元氏一起,借北方水師整改之時,將戰鬥擴大化,最不濟也要令南方士族傷筋動骨,從南方士族手中奪取一些了職位,以免其他派系小覷了關隴貴族。

有的人雖是想對付南方士族,可方向卻不是在軍事上,而是想想在政壇上有所作為,拿下幾名南方士族子弟所擔任太守之職;持這個觀點的最典型的代表便是京兆韋氏了。韋家雖然因為韋孝寬而大興,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說,他們並不屬於關隴貴族,而是與蘇威的蘇氏、京兆杜氏等士族一樣,屬於關中士族。

但是大部分人是見到楊廣這幾年對關隴貴族進行打壓、分化、離間、利誘,心中都有巨大的危機感,他們由衷希望關隴貴族出現一個類似楊堅、類似的虞慶則這個的人物,由他率領再次凝聚關隴貴族集團,使之形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如現在這般中了皇帝之計,繼續因為權力、利益而內訌下去。雖然武川盟成立的初衷便是如此,然而元氏根本不具備這個能力實力,更沒有一點令人心服的公正心,故而他們希望換了一個盟主。

不過由於北方水師整頓在即、而昨天會談時又決定拿南方士族開刀,導致很多有識之士都默默地收回了「彈劾」元氏之心;畢竟此時大家需要一個領頭羊,若是他們先把元氏弄下盟主之位,那麼短時間內根本挑不到更合適的人選,也沒有人帶領大家與南方士族鬥,這樣一來,散沙般的關隴貴族又如何鬥得過南方士族?更何況,山東士族、中原士族等等大小派系也很垂涎北方水師各級重要職位,一旦他們看到關隴貴族不齊心,一定會加入到南方士族的隊伍之中,到時候,關隴貴族在南方和北方水師中的處境,將會變得更加艱難、更加岌岌可危。

倉促之間,要量貿然換上一個盟主,未必比元氏更有經驗、更盡心、更好;就算此人及其家族能夠幹得更盡心更好,也未必有元氏那麼雄厚的人力物力、人脈關係,這樣一個人或家族,又有什麼威望召集關隴貴族各大門閥與南方士族開戰?

有鑑於此,各大門閥紛紛派遣地位比較高的兄弟兒侄前來試探元氏/元派的虛實,要是元氏/元派真有什麼令人信服的英明方案,不妨繼續跟著元氏/元派打這一仗,如果結果打贏了,那就讓元氏繼續當盟主好了。

「諸位請安靜!」眼見來賓差不多到齊了,張瑾便從主位上站起身來。

大堂頓時慢慢地安靜下來,一雙雙目光望向了張瑾,張瑾團團一禮,提高聲音道:「今天既是我家母壽辰,也想借此機會與大家商議關隴貴族各大門閥的前途。諸位能來,張某不勝感激。」

大壽一般舉辦一天,像張家這樣的普通壽辰僅止辦半天時間,而來張府的客人除了李淵和竇抗、元壽等有限幾人,其他人都帶了家眷來,她們此刻被安排在中堂之中。

既然男人都有目的性而來,自然先談正事,而後再去中堂給過壽的長者拜壽、吃喝,張瑾正準備回顧一下關隴貴族輝煌的過往,然而就在這時,門房管事慌慌張張跑了進來:「阿郎、阿郎。」

張瑾發言被打斷,又見門房管事慌里慌張,大失張府氣度風采,頓時不悅的問道:「何事?」

門房管事喜滋滋的行禮道:「阿郎,宮中剛

剛派人傳話,稱是聖人和皇后聽聞太夫人過壽,有感於太夫人賢德慧敏、知理明義,特封太夫人為從一品誥命夫人,賞朝服魚牌。此外,特令太子和太子妃前來頒旨、祝壽。」

先帝定製,五品以上官員母、妻才可授予誥命,但這種冊封並不是隨著丈夫升官而一同冊封,中間往往有一個漫長的時間差,供皇帝用來加恩之用。而誥命授予方式是主要是看被授者的丈夫,首先是以丈夫的爵位作為參照,但前提是皇帝只有面對老資格官員或者是開國功臣之時,才會按爵位來授予官員之妻誥命,如果丈夫沒有爵位則比照丈夫散官,並授予相應等級的誥命。

當然也不完全是這樣,比如說世襲爵位,因為母親已得到誥命,兒子雖承襲了父親爵位,但是他如果沒有官職和功績,他的妻子甚至誥命都沒有,這也就是說「妻子」要想獲得高階誥命,得要看丈夫功績大小與否。

張瑾因為楊廣改「十二衛府」為「十六衛府」,也變成了右御衛將軍,但是其爵位卻僅僅只是從三品開國縣侯,故而其妻是因為他的官員,獲得了一個從四品下的誥命。而張瑾的母親的誥命,則是從北周時期承襲下來的從二品下,品級看著是高於兒媳,可一朝天子一朝臣,她的誥命的含金量在事實上根本不如隋朝授予兒媳的從四品下誥命;說是聊勝於無、唬唬普通人亦不為過。

按著時人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等觀念,給父親博一個封賞、給母親博一個誥命,那是無上光榮的至孝表現,遠比自己獲得升遷還要有意義、還要有價值。然而聖人此時忽然「越級」授予張瑾母從一品誥命,而且還令太子來頒旨、讓太子與太子妃不祝壽,這是何等的榮耀?

這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其中不少人的眼睛都紅了。

張瑾,他何德何能啊?

張瑾也有些發愣,心中更是左右為難。本來他與元壽昨天達成了把戰爭擴大化的共識,今天將會繼續昨天未盡之議,不過不能直接說要把皇族拉入場,那會讓很多人認為元派瘋了,繼而避而不戰,所以只能說對付南方士族,等到穩住陣腳以後,再把楊集這個皇族代表、蕭氏女婿引入紛爭之中,當戰火到了這一步,其他門閥想抽身也不行了。不曾想,他這裡還未開口,楊廣便給他當頭一棒。

他猜到定是楊廣聽說諸多門閥代表濟濟一堂,便當眾加封母親為從一品誥命,從而達到分化、離間關隴貴族的目的,這和長孫晟當年離間沙缽略可汗與步迦可汗都藍可汗關係、引誘啟民可汗內附隋朝的手段,如出一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