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708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08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李少監,既然沒有人反對,那就開始下一個議題吧!”楊廣見之前提出的兩個議題都透過了,又向殿內少監李淵吩咐道。

“臣遵命!”李淵先是向楊廣行了一禮,接著向殿內眾臣說道:“下面是第三個議題、此議題是吏部牛尚書提出:自開科取士以來,朝廷確實是吸納不少優秀人才,不過參與科考、朝廷錄取的人才多數是北方士子,南方人卻是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天氣變化、宣傳不力等等,而很多南方士子因為以上這些因素,要麼不知朝廷舉辦科考、要麼被耽擱在路上,當他們趕到京城參與考試之時,不是錯過考試時間,就是因為水土不服,影響了南方士子的正常發揮,最終考不出應有的水平。”

“牛尚書認為這既達不到唯才是舉、唯才是用的效果,對邊遠郡縣士子也有失公平,建議朝廷今年在十四州各設一個考點,凡是士子,無論貴賤皆可就近參與科考。為了防止提前洩題、防止考生收買監考官員等惡劣事件發生,今後科考將會效彷涼州:即是主副考官由朝廷臨時委派,主副考官在考試前,不許向朝廷官員洩漏自己的行蹤、不許與監考之地的官員和考生接觸,若是有人違反此令,視為幫助考生作弊,除了其本人要承擔相應責任之外,瓶判處其子、孫、重孫三代不許為官為將。”

“試題另由御史臺和兵部官員帶兵護送,其他人在正式考試之前都不能接觸試題,否則視作偷題,並以叛國罪論處。直到考場之內,御史官員和主副考官、地方官一起當眾檢查印泥封條完好無損、印章位置完全吻合,方視試題沒有被拆開過,否則視作御史官員和兵部官員在路上私自拆開過,其所受懲罰‘偷題者’。而考生,一律採用湖名制;考完收卷封存以後,由朝廷派去的一干人等送至京城,評出了結果以後,再拆開湖名封條、將考生分數公佈出來。”

以上這些,是楊集等人在涼州做出來的防作弊的手段,雖不能說無空子可鑽,但是對於當前的大隋王朝來說,已是十分高明的手段了;尤其是懲治的力度之大,足以令官員們望而生畏、不敢以身試法。

這個議題其實沒有什麼好爭論的,主要原因是這些要員及其家族早已回過神來了,他們現在的想法如同當初的蘇威、高熲、裴矩等高明之士一樣,都認為自家佔盡優勢,憑著家族深厚的家風、文化傳承、優握學習條件,哪怕是公平公正的考試,寒門子弟也考不過自家子弟。

至於世家門閥之間在科舉上的較量,其實早在開皇七年就開始了,楊堅在當年設立分科考試製度、取代九品中正,自此選官不問出身和門第,最初,楊堅規定各州(郡)每年向朝廷選送三名寒門子弟前來中樞,與享受自薦、舉薦、門蔭特權的世家子弟一起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

而後楊堅又是步步為營,把三名寒士逐漸增加到五人、七人、十人……不過總體上說,考生們經過逐次考試以後,最後都演變成世家門閥子弟在較量,只因寒士是真的考不過、考不贏。而這也是他們不再排斥科舉的重要‘桉例’、‘依據’之一。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官位、權利、金錢、美色等誘/惑面前,寒門子弟比貴族子弟、世家子弟墮落得更快;如果自家子弟實在考不過寒門子弟,那就把那些考上來寒門子弟收攬為己用,使之成為自己人。

這樣在官場之上培養寒士、其實遠比培養自家子弟還要隱諱、還要安全、還要微不可察!不過他們非常聰明,為了防止皇帝察覺、為了讓皇帝高興、為了讓皇帝覺得贏了,所以每到談這種事兒的時候,都會拼命的擺出一幅臭臉。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無外如是!

與此同時,一個個作出苦大仇深狀的文武重臣主要還是回味著剛才那兩個議題,透過聖人和楊集剛才的態度的來看,他們極可能要對通濟渠沿線的黃淮官場動刀了。很多思維敏捷的大臣甚至都在考慮著如何讓自己派系的人離場、如何去填補漏洞了。

見此議題有些冷場,楊廣問道:“諸公,科舉涉及到各州各郡官員,和朝廷很多部司息息相關,如果有什麼不同見解都可以提出來,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舞弊的發生。”

“啟稟聖人,老臣並無異議!畢竟此法已在涼州執行多年,就目前來看,已無漏洞可找、無空子可鑽。”蘇威看了楊集一眼,又向楊廣說道:“當然了,主要還是此議題來得太過突然,大家現在沒有絲毫心裡準備,能否明後天再議?”

其他人聞言,也紛紛附和了起來。

戲要要做,就要做全,若是沒有絲毫疑慮就貿然答應了,聖人怎麼想?豈不是說他們臉上的表情都是在做假欺君?

“好吧,就依蘇相國所言,三天後再議科舉。”楊廣點了點頭,正如之前所說,涼州畢竟只是一個州,無論執行什麼政策、方案都很容易,但是如果放大到整個大隋,還是要有個周詳的計劃才行,否則的話,武舉之禍端極可能會重演。他想了想,又向楊集問道:“衛王,在防止作弊方面,你可有什麼要說的?”

“再好的制度都有空子可鑽,不過就目前來說,涼州那邊已經做到極致了,涼州官員已經改無可改、補無可補。剩下的空子,要麼寄望於朝廷官員來補,要麼是讓在發現之時一一補上。”楊集接著說道:“我認為主要還是在懲治力度方面要落實到位,只有讓負責科考的官員們全部意識到幫人作弊禍及三代,他們才不敢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洩題、幫助考生作弊。”

世上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適合的制度,況且楊集又不是百科全書,焉能知道一切?不過好在這時代考試科目比較少,內容也以文科為主;而佔分比重最大、朝廷最為重視的策論,等於是寫議論政治得失、針砭時弊、建言建議的作文,只要朝廷嚴防官員提前洩題,一般人都作弊不了。

楊廣也明白涼州做到極致了,從他們這幾年的科考情況來看,確實沒有什麼“醜聞”出現;剩下的,也只有像楊集所說那般,交給朝廷官員來拾漏補遺了。便向眾將臣說道:“國欲興,必須有賢才輔助,然前朝諸多選才之法不勝其弊,導致世家傑出子弟、寒門傑出子弟不能人盡其才,空有報效國家青雲之志、蓋世之才,卻無報國之門,可嘆可惜之極。是以置唯才是舉、唯才是用的武舉和科舉,凡是考中的傑出之士,不論世家門閥、寒門,皆賜功名。誰要是因一己之利,刻意打壓、不錄有真才實學卻沒有勢力可依的人,休怪我翻臉不認人。”

蘇威連忙起身,他向楊廣一揖及地,神色肅然的說道:“聖人,老臣與牛尚書、楊尚書定然全力以赴,辦好科舉考試。”

世家和寒門之爭乃是根本利益之爭,講究的是策略,時而要循序漸進、時而又要試探底線,並不是刀光劍影、有進無退的生死之爭,卻也母須在這個時候與皇帝鬥得不可開交。這一點,蘇威這頭老狐狸就做得相當不錯,他既主張了自己的立場,讓朝中文臣向他靠攏,又不至於疾風驟雨使皇帝不能接受,其間之尺度拿捏的相當穩妥。

楊廣面容緩和,微微頷首道:“蘇相乃是國之肱骨、帝國之功臣,我相信你始終以帝國利益為重,快請入座!”

作為皇帝,楊廣深明平衡的重要之處,他知道世家和寒門、軍武世家與詩書世家、世家門閥與世家門閥因為根本利益不同、利益紛爭,幾乎每天都在進行明爭暗鬥,他們從來都不可能和睦友愛、共同進退。如此為了反對而反對局面,自然不利於朝廷政策的實施、不利於大隋王朝進一步強在,但是對於皇帝而言,卻是維繫各大政治勢力“平衡”必不可少的條件。

一旦文武、各派、各大世家門閥合流,皇帝對於這個天下,便會徹底喪失掌控力。但是當下,不僅僅只是政治派系相爭那麼簡單,還有各大派系聯手打壓寒門這支新興力量的徵兆。

這種徵兆,與楊廣擺脫對世家門閥人才過度倚重、謀求的人才多樣化的深意發生了嚴重衝突,同時也是楊廣絕對不能容許的,故而把醜話說在前頭,免得這些人誤人誤己更誤國。

“多謝聖人。”蘇威拱手一禮,重新入座,他反眼看了看上首,卻發現楊集默默的品茶,彷彿此事與他無關似的,根本沒有多看一眼,好像自己努力爭取的舉辦科舉之權與他毫無關係、在他眼中更是不屑一顧!

嘿,這小狐狸當真是虛偽之極。

如果說楊集沒有對朝政動心、沒有奪取尚書令以前擁有的實權,蘇威是絕對不信的。他是十分貪權的人,此時以己度人,覺得楊集現在對於權力顯得這麼安靜、更沒有什麼作為,並不是他真的甘心當個虛高的尚書令,而是他當尚書令的時間太短,擷取權力的時機尚未成熟,可是他一旦坐穩了尚書令的位子,定然會發動疾風暴雨一般的進攻。而這,也是蘇威絕對不允許的。

當然了,蘇威這種戒備和敵意並不單獨是針對楊集,但凡是換作任何一人來當尚書令,他也不容許這個職務重新實化,以免影響到他的權力……除非,由他來當。

只不過他也知道這個可能性極小極小,甚至形同於無,否則楊素死後,聖人何至於將尚書令虛設如是之久?但,人生都要有一個明確目標才行,萬一哪天出現什麼大變故,自己說不準真就當上實權在掌的尚書令了呢?

“諸公,東/京洛陽那邊,率先審問了一下小野妹子,得出了一個令人驚喜的訊息。”就在蘇威心念電轉之間,楊廣又向眾臣說道:“據洛陽剛剛發來的急報上稱,倭國本州島的島根縣的的確確有一個盛產金銀銅的‘石見銀山’,而在倭國本州島之北的‘左渡島’則是一個盛產黃金的寶地。這兩個地方的石頭閃閃發光,一到晴朗天氣,更是光彩奪目、金光閃爍。可見倭國正如衛王所說那般,確實有著豐富的金銀銅礦,而且極易開採。”

大殿內一片譁然,很多人都用遲疑不定的目光投到了楊集身上,楊集是第一個提出倭國盛產黃金、白銀、銅的人,而且他說產出之地與百濟極近, 大隋若是以百濟為跳板,很多輕鬆就能渡到倭國本州島。

在他提出來的時候,大家幾乎全部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畢竟楊集沒有都沒有去過倭國,單憑奇聞逸事來判定,說服力實在不足,要不是他的確判斷出青州環渤海灣有金礦和銀礦,而道王楊靜又確實是找了出來,否則大家早就斥為荒謬的無稽之談了。然而誰不料短短一兩天時間之內,確鑿的訊息就從關押在洛陽的假使節嘴裡傳入關中了。

這人莫非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成?否則,他怎麼知道的事情的知識會有如是之是?

迎著一雙雙神色各異的目光,楊集神情如常、面色澹澹,只是心中卻有一種直覺:那就是楊廣此時提出來,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實是不安好心。他現在分明就是用倭國金銀之事搶建一個政治鬥爭的臺子,讓文武百官、各大政治派系因為倭國的真金白銀爭鬥下去,使各派為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繼續惡劣下去。

亦或是可以說,這才是楊廣辦這場臨時朝會的真正用意所在,而之前的幾個議題,實則是為這一議題做鋪墊。另外就是此事極有可能與軍隊、軍事行動有關,不然他召來這麼多武將做什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