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701章:捧殺?反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01章:捧殺?反殺 (1 / 2)

任何一項全新制度的誕生,既得利益者都會為其保駕護航,誰想反對或是更改,都會遭到大家的反對;而反對者,則是一律反對它的誕生。

楊廣創立的十六衛府、刪減驃騎將軍府的政令也是如此,裴矩、高熲、蕭瑒、李子權等非關隴貴族出身的人,都是受益者,他們自然沒有反對的理由。而關隴系官員雖然利益受損,雖然都想跳出來反對,但此時的三大派各自為戰,他們建立起來的武川盟因為諸多原因,形同虛設;至於充當反隋急先鋒的元派更是因元氏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慘敗、皇帝的著重打壓,陷入離心離德、人心各異的窘境,此時當關隴系將官見「諸公言有有理」、改革方案也已大勢已定,他們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便默然以對,使得楊廣的政策在一片「言之有理」之下,「諸公」只好都答應了。

但大隋王朝驃騎將軍府足足有七百多個,除了關隴貴族所掌控的大多數軍府之外,便是皇族和山東士族、關中士族、河東士族、中原士族、南方士族也掌控了一些,不管刪減哪個驃騎將軍府,都難以避免的觸及到一些政治大派的利益。

當百福殿「諸公」見此事不可違,心思也發生巨大的轉變,現在無論是哪個派系、哪個門閥出身的將官,都不再探討「十六衛府、刪減驃騎將軍府」的議案了,而是都希望朝廷刪減其他派系所掌控的軍府、都不希望朝廷刪減自己控制的軍府。

相對於雜念賊多的其他政治派系要員,楊集的心思,無疑是殿內最為單純的人。他身為皇族一員,個人利益與隋朝、楊廣始終是不可分割的一體,他的立場也始終站在代表楊家、代表隋朝利益的楊廣這邊;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也始終以國家、以皇族為重。

他這種十分精準、十分純粹的自我定位,看似十分簡單,但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交際圈子、都有自己利益訴求,因而在場的每個人雖然都明白箇中好處,卻始終沒有辦法做到這一步。

楊集做到了,因而不僅讓他和楊廣保持著高度同步,而最終,他成了楊廣最信任、最倚重的人,並獲得巨大回報。

「聖人,諸公言之極是。」放下手中茶杯,楊集目光望著楊集,嚴肅的說道:「諸公是五千多萬百姓挑選出來的精英、諸公是從五千多百姓中脫穎而出的人傑,他們言論代表了軍心、民意,不可不聽!」

百姓:「???」

我選誰了我?我自己怎麼不知道?我又怎麼可能選這些理當千刀萬剮的混蛋?

眾人:「……」

瞧你這話說的,「諸公」和「諸公言之極是」這一句話,是過不去了對吧?想那開國衛昭王楊爽是何等的豪邁、何等的氣吞河山,像他這樣的英雄人物,咋就生了這麼一個破玩意了呢?而這個破玩意這麼女幹詐,難道是完全繼承了商女幹獨孤敏的優良品質?

楊廣一正臉色,做出了一本正經傾聽的表情,沉聲問道:「那麼依衛王之見,府兵應當如何整改?又何處著手?」

「聖人,我結合諸公意見,得出以下結論!」楊集意味深長的看滿殿「諸公」一眼,接著又向楊廣說道:「七十多萬名府兵及其家屬和累計起來,少說也有四五百萬人,他們佔了大量良田美地、享受著免賦稅的優惠。若是需要他們作戰、他們真的作戰了,有此優待自也無可厚非,然而正如諸公所言,遍佈天下的軍府臃腫不堪,真正需要作戰的軍府少之又少。朝廷要想國強民富、進一步繁榮,刪減這些不用作戰、長期不戰的軍府和府兵,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府兵自北魏至今,已有百餘年時間,其影響之大、根基之深、牽涉之廣,早已深入帝國的方方面面。貿然廢黜、刪減的話,必然引起很多人反對。」

大隋王朝立國不到三十年時間,各地人心未附,甚至一些地方對

隋朝充滿了敵意和排斥之心;而關隴貴族和關中、山東、河東、中原、南方士族等政治大派中的各大世家門閥在各地盤踞了幾百年、上千年,他們在地方上根深蒂固,影響力更是深入各行各業,它們在傳統勢力範圍之內說的話,遠比朝廷政策管用,要是它們這麼容易枯萎凋敝,又豈能活到現在?

一旦過度刺激他們,激起他們暴力反抗,勢必浩浩湯湯、驚天動地。所以楊集認為軍府的刪減方案,最好還是交給各大政治勢力制定,讓他們在博弈、妥協中形成,反而他們最後不管刪減軍府屬於哪個勢力的軍府,結果於國、於楊家都是好事一樁。

而楊廣身為裁判一般的皇帝,不要過度干涉他們、不要親力親為的插手刪減軍府等等改革方案,如果他們定下來的各種方案不好、亦或是針對楊家人和楊家人的勢力,大可不透過、不答應就是了。

「聖人,衛王言……嗯,臣附議。臣也認為此事應當循序漸進,既不能大刀闊斧貿然行事,也不能想做就想做;朝廷應當汲取軍改的經驗和教訓,事先先拿出一個周詳方案方可,最好是具體到刪減哪些軍府、怎麼刪減……。」說話的是蜀王楊秀,他從仁壽二年軟禁至今,足有五年時間沒有和外界接觸,對於當前時局瞭解並不多。不過楊廣向他和楊諒坦誠布公的交談之後,便讓楊秀和楊諒一起閱讀飽覽各種秘卷,使他和楊諒對當前大隋有了一個大致瞭解、也終於看到隋朝表相之下的洶湧暗流,他們此時對於大隋和楊家所面臨的艱鉅處境,唯有「觸目驚心、心驚膽戰」兩個詞。他倆未免父親一手創立的大隋王朝二世、三世而亡,都想為這個家族、為這個王朝出力。

比起造過反、不宜再冠冕堂皇出現的楊諒,楊秀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大過錯;他之所以遭到軟禁,主要還是因為楊堅打算為楊廣鋪路、減少楊廣登基的障礙;楊廣恢復他的蜀王之爵、任命他為宗正寺卿,卻沒有遭到朝臣反對,也是因為楊秀沒做什麼天怒人怨的事兒。

楊秀本身就是一個文武雙全、智勇雙全的人,從他把益州和梁州治理得井井有條等事來看,即可看出他的能力、謀略並不弱於任何人;他近來廢寢忘食的惡補、以及楊集與「諸公」的明爭暗鬥,使他立刻就了一個精準判斷,並出言附和孤軍奮戰的楊集。

楊昭倒是很想出言支援,不過皇帝讓太子參政,並不是讓他分憂,而是希望他學習處理政事經驗、增長閱歷,為以後接班做好充足準備。其他皇族參政,則是皇帝要培養皇族裡的中堅力量,畢竟一個帝國想要長治久安,首先要有一個強勢和睿智的皇族;否則便會淪落為幹弱枝強、主弱臣強的窘境,而這樣的王朝,又豈能長久?

聽了楊秀的話,楊廣既感欣慰、又有些遺憾和哀傷。

楊秀雖然能力不錯,但是他人如其名,是一個比較秀氣儒雅、頗有隱士和君子氣質的人;如果論及能力的話,卻是遠遠不如楊俊。在他們兄弟五人當中,除了他楊廣之外,緊跟其後的便是與他關係極好、頗有楊集之風的秦王楊俊了;然而這樣一個出類拔萃的親王,最後卻讓自己的媳婦給毒死了。

仔細想一想,老三真是死得太不值得了。

其實在他們楊家,父輩中滕穆王楊瓚、開國衛昭王楊爽死得莫名其妙。前者和父親一起喝酒玩耍,回家之後隨即暴斃,人們都說他是被父親毒死;後者死得更是令人生疑,楊爽凱旋歸來,父親和母親高高興興的把他迎回大興城,父親讓他擔任門下省納言之職,根本就不是削他之軍權,而是父親精力不濟,希望弟弟坐鎮門下省,讓他幫助自己把好政令之關,然而這位當上納言不到三個月,卻忽然發瘋而亡,事後,人們竟然說他殺戮過重,被死去的突厥人陰魂索去性命。而在同輩中,能力十分出眾十分強悍的楊俊,竟然和叔父楊瓚十分類似,被毒死。

以上三者都是皇族裡的中堅之力,然而他們全部死在十分關鍵的時刻不說,而且死法都無法讓人信服,惡名卻是全部由父親來扛,這也未免太過巧合、蹊蹺了吧?

念及於此,楊廣忍不住看了左顧右盼的楊集一眼,一顆心忽然劇烈的震顫一下,暗自想道:「如果真是兩位叔父和弟弟死於陰謀,那麼下一個九成九就是這一位了。自己是不是要小心一點?是不是應該提醒這位也要小心一些?」

「聖人,茲事體大,不可擅動,事後理當做到周詳計劃,否則必將使軍改舊事重演,若是因此而造成政局動盪、天下動盪,那便得不償失了。」就在楊廣思緒紛至沓來之際,蘇威出聲道:「但是刪減軍府之事一旦圓滿完成,必然是一件名垂千古的功勳。衛王身為宰輔之首,于軍方之中更是威望絕倫,更為重要的是衛王對軍隊改革有著十分經驗,臣以為除了衛王之外,再也沒有人適合領銜改革了。」

「臣附議!」

「臣附議!」

「末將附議!」

「末將附議!」

各派將官紛紛起身附議。一時間,百福殿爭吵四起、熱門異常。

楊廣看著下方各派代表氣調一致,兩條劍收下的眸子閃了一閃,心頭卻是不由湧起一陣凜冽的顏顏冷意。

楊廣政治嗅覺十分敏銳,眼看著蘇威話裡有話、劍指楊集之後,各大政治勢力的代表卻罕見的達成默契!可見他們已經在對待楊集的問題上,達到了高度的共識。

簡而言之,隨著楊整合為尚書令,這些政治勢力代表盡皆感到一股龐大的壓力,都在擔心楊集入主中樞、成為事實上的百官之首,於是,各派漸漸形成一種共同的擔憂。

必須壓他一壓!

畢竟在他們看來,楊集除了在軍事上話事權極重之外,還有插手民政傾向,而他本人在中樞之中,又是檢校兵部侍郎、右衛上將軍;一旦他成功入主中樞,那麼他和身後的衛王系、皇族勢力必將大肆掠奪議事堂和三省六部、九寺、十二衛四府權力,所以就連裴矩、蕭瑒等與楊集關係親近的人,在對待楊集的問題上,也都予以預設,雖然他們沒有出聲贊成,可是他們卻也袖手旁觀、默然以對。

但是這些人又不能、不願、不敢與楊集直接發生衝突,唯一的選項也只剩下捧殺了。而此時此刻,他們看似好心、看似對楊集有信心,實則是希望楊集扛下刪減軍府這個涉及數百萬人利益的大事;最後要是鬧出什麼大問題,那麼楊集自然像當初的宇文述一樣,要站出來背黑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