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697章:大權在手,天下我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97章:大權在手,天下我有 (1 / 2)

楊集向來信奉「身在其位必盡其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即便身在其位,他在涼州的很多時候,都把政務甩丟出去。現在到了西京,楊集更是沒有把虛化了的尚書令放在心上、也沒有參與早朝的覺悟。然而翌日一大早,又被楊廣派人叫去聽政了。

在沒有戰事的時期,早朝一般以商議國家政務為主,自也沒有楊集什麼事情,他只是坐在皇族那個階梯旁聽,聽著君臣說大隋最近的局勢動向。

今天的第一個議題仍然是以糧食為主。糧食一日不可或缺,向來是國家第一戰略物資,而朝廷儲備糧食,就是為了防止突發意外,例如突發戰事、突發災難都需要用上糧食,而且需求的數量向來不低。

「北方各郡紛紛報災,今年預計少收多少賦稅?」楊廣目光望向蘇威,蘇威是尚書省左僕射,兼管吏、民、禮三部,與民生相關的事務都歸他管。

蘇威昨天晚上和民部尚書在尚書省奮戰了一夜,統計北方的糧食資料,此時雙眼都是紅的,聽到楊廣詢問,立刻出列行禮道:「啟稟聖人,據老臣與民部官員稽核,北方受災諸郡至少比去年少收七成,臣請朝廷減免受災諸郡賦稅,再由內帑撥付三百萬貫錢,用以以工代賑,幫助百姓度過難關,等到豐年再由民部償還內帑。」

皇族也有遍佈天下的龐大家業,而內帑就是皇族的私財和私產,與民部有著本質的區別,照蘇威的意思來說,就是現在的北方受災嚴重,國庫的錢財要備戰、要防止其他突發事件,這筆準備用來以工代賑的錢,先由內帑出,等到國庫有錢了,再歸還皇族。

簡而言之,蘇威就是打算挪用「私人」錢財為公用;這種說法在朝臣眼中是一件理所當然的邏輯,畢竟天下都是你們楊家的,現在你們的子民受災了,你們必須掏錢幫百姓度過難關。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歸宗正寺掌管的內帑的確是蠻有錢的,說是富得流油亦不為過;當年楊廣平定南陳歸來,楊堅就從內帑拿出三百萬匹綢緞賞賜大軍,而後逢年過節,楊堅都會從內帑拿出大量錢財賞賜百官和士兵。

楊廣在平定楊諒叛亂以後,抄了不少通敵、從賊官員的家,而後的軍改,又抄了不少的吃空額軍官的家,不過這兩筆巨資倒是被他充入國庫了,並且專門用來安置被淘汰的老弱士兵、組建驍果軍。可是政律司今年抄了萬多名不法虛官的家,從中得到的財富全部讓楊廣充入內帑了,而這筆錢較之軍改沒收所得,只多不少。

這一幕幕自然落入朝臣眼中,這也促使朝臣對內帑眼饞不已,幾次三番要求楊廣把這筆錢拿出來。

「自驍果軍成立以來,十萬將士的錢糧軍餉由內帑出了一半,此外又賑濟很多災民,內帑現在也沒有多少錢了,還是從國庫支取吧!」楊廣非但不是一毛不拔的皇帝,反而十分大方大氣,而且那筆被他收入內帑的贓款,實際是國庫補償給內帑的錢,只因朝廷在監察州州治建立起來的十三所大學、以及全國各縣所建立的縣學,都是用內帑的錢來墊付;此外,楊廣還捐了一大筆給皇家女子基金會,讓皇后和樂平公主為首的皇家女子購買糧食賑濟幷州災民。

然而內帑堪稱是一個王朝最後的財力和實力,也是關鍵時刻的救命稻草;當初軍改發生大亂之時,朝廷之所以能夠平息京兵之怒,靠的就是能夠第一時間出庫的內帑錢糧;正是因為此事,楊廣現在對內帑看得極重,不到萬不得己,他絕對不會動用這筆錢。

可是這些朝官異常狡猾女幹詐,在國庫明明有錢的情況下,老是打著內帑的主意,一個二個都恨不得把內帑給掏空似的,楊廣現在可不答應了。

聽了楊廣的話,楊集暗自點頭,據他所知,史上的楊廣就是因為太過急功近利,聽信了朝臣們的忽悠,竟然把內帑全都倒騰去當軍資了,等到河北大地鬧旱災、河南三十多郡

暴發洪澇時,他手上無錢無糧可用。

雖然國庫和幾大糧倉有錢有糧,可是在那天下動盪的年代裡,朝官和地方官人心各異、心懷鬼胎,他們恨不得天下大亂、恨不得為「利益代言人」創造戰機,又怎麼可能如楊廣之所願?又怎麼可能用心去賑災?也正是因為大多數官員故意放縱、故意拖沓,使得災民越來越來、叛亂越剿越多。

要是內帑當時有錢有糧,並不走朝廷程式,直接投入到到賑災當中,那麼辦事效率絕非是那麼拖沓、局勢也不至於糜爛得無法收拾。而現在的楊廣,看起來高階了不少,至少他沒有被忽悠得公私不分,更沒有心急火燎、急匆匆的拿內帑去用。

「老臣遵命!」蘇威聞言,只好拱手道:「數日前,蔡王從江都來信,稱是揚州今年大豐收,為了防止穀賤傷農,建議朝廷出錢買糧,這筆錢要是又何處出?」

「蘇相國,國庫什麼時候窮到這個地步了?什麼時候窮到連三百萬貫錢都拿不出來了?難道朝廷沒有內帑就辦不成事了?」楊廣聽得不耐煩了,他目光冷冷的注視著蘇威,沉聲說道:「朕也看了蔡王的奏疏,南方的米糧由他負責收購,但是錢,朝廷必須及時給他送去。」

「喏!」蘇威不再說話了。

「聖人!」右僕射高熲出列,行禮道:「南方自從開皇十三年以來,連年豐收,各郡縣、鄉、裡義倉倉廩俱豐實,糧食堆積如山。據老臣所知,各地百姓為了陳放義倉糧,都在廣建義倉。然而南方多雨、百姓所建義倉又達到防雨、防黴標準不佳,因而義倉之糧不能久放,既然如此,何不以官府的名義將南方義倉之糧買來北方官倉?」

義倉就是民眾自己儲備糧食的地方,相當是地方百姓平時儲糧備荒備災的糧食基金會,百姓們每年秋收之後都要繳納義倉糧,待到災荒時再拿出來賑災。

這種民間建立起來的義倉,一般都當地里正和百姓們自己管理,但是郡縣官員平時有監督的權力和義務,到了開倉放糧之時,郡縣官員則是要在旁邊監督,以防里正弄虛作假、貪沒百姓之糧。

因為義倉糧是百姓自己的糧食,所以高熲才用了一個「買」字,而不是徵收。

蘇威沉吟半晌,說道:「高相國此法可行是可行,這樣一來,既能解決北方缺糧問題、解決南方百姓有糧無倉的窘境,同時也使義倉之糧得到翻新。但是百姓食糧所得錢財又如何分配呢?是由里正保管,還是分給百姓?」

「既然是百姓的糧食,賣糧的錢財自然要分到百姓手中。百姓得到了錢,來年存糧的熱情必將大為高漲;而南方官員也不用一家一戶去收購,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高熲停頓了一下,又說道:「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是對南方各郡縣官員一次非常好的摸底,要是哪個地方的義倉糧食數量與賬薄不符,那麼這個地方的官員就有問題。」

「聖人,臣贊同高相國的建議!」裴矩曾經在地方為官多年,對地方官員情況深為了解,他也出列奏道:「然而每次開倉放糧都會發生貪沒事件,而他們貪沒的手段往往是地方耆老、里正和負責監督的官員聯手欺上瞞下,若是分發體積小的錢,只怕貪沒事件更為嚴重,因此售糧和分錢之時,謁者臺巡查官員必須在場監督,以防貪汙事件發生。」

「此法可行!」楊廣點了點頭,又問道:「南方官倉的糧食呢,這個又怎麼處理?」

在農業為本年代裡,如果天下沒有發生糧食危機,即便有再多的理由,那些野心家也很難顛覆一個大統一的政權,所以糧食向來是任命一個王朝最為重視的穩定國基的根本。

可是大隋王朝幅員廣闊,再加上交通不便、訊息閉塞等等問題,使得坐守九重宮闕之內的皇帝很難及時掌握各地的糧食生產、消耗和庫存情況。因此朝廷便設計出

了一整套的糧食庫存審計機制和賬實核查辦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