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683章:聖人,你聽我解釋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83章:聖人,你聽我解釋啊! (1 / 2)

楊廣要商議之事,主要是與楊集凱旋之軍有關。大隋立國至今,幾乎是無年不戰,而結果是戰無不勝;但是楊廣覺得大隋在對外戰爭中,沒有滅過一個國家。

雖然不可一世突厥汗國被大隋打得四分五裂了,可是阿史那家族還在,而且阿史那家族子弟還建立了東/突厥、西突厥二部,所以突厥不能算成滅了國。而契丹和投降大隋的奚族、粟末靺鞨歷史悠久是不假,可它們並沒有建國,也不能算成是亡國。

算來算去,只有吐谷渾算是一個有實力的國家了;而今,這個有著兩百九十多年曆史的國家,在他為帝期間被大隋打得亡國了,楊集覺得怎麼也要好生慶祝一下、怎麼也要好生犒勞一下「辛苦」作戰的百戰雄師。

對於楊廣這個想法,眾臣想法一致,都認為新朝要有新氣象;儘管大業朝的政策制度都給百姓帶來安定生活,但楊諒曾經統率過的幷州、冀州被楊廣為首的朝廷打過一輪,這兩個州的百姓歸屬心並不是很重。他們認可大隋統治,卻未必認可楊廣和楊廣為首的朝廷。

楊氏兄弟內戰給這兩州百姓帶來深重災難,現在要做到民心所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此,重臣們對於楊集此次輝煌的勝利、以及楊廣大為慶祝的想法,異口同聲的贊成大勢宣揚,以這場酣暢淋漓、乾脆利落的大勝之威震懾兩州,之後再一步步去治理、去安撫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同時也是讓其他州郡百姓知道大業朝和以前一樣強大、大業帝和先帝一樣是有為之君。

見大家口徑一致、無人反對,楊廣因為私錢帶來的不快和不爽,頓時煙消雲散,便下令傳膳,打算和尚未吃午飯重臣們一起吃。然而膳食還沒擺上安仁殿膳堂,楊集卻忽然「闖」了進來。

大姑君臣看到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大功臣,全都傻了眼了。

他們剛說籌辦一場夾道歡迎的隆重的入城禮,此舉既是彰顯大業朝鐵血雄師的風采,也是讓楊集和凱旋之軍享受全城歡呼、全城注目的榮耀,但是這個傢伙,怎麼就到了呢?

這、這個入城禮還咋辦?

還要不要辦?

「你怎麼來了?」楊廣一頭黑線的看著楊集,木訥的問了一句。

楊集感到氣氛不對勁,頓時訕訕一笑,試探著向楊廣問道:「聖人,那我回去沐浴更衣再來?」

「我說的不是這個!」楊廣看到楊集一臉無辜模樣,就感到有些頭疼,楊昭前天回到西京,他說楊集應該四天後方能抵達西京,然而這傢伙來得實在是太快了,他想了想,說道:「我說的是,你怎麼來得這麼快?」

「軍情似火、刻不容緩,我當然要來得快了。難道我來晚了?」楊集一臉莫名其妙的看著楊廣,說道:「太子出發的第二天,我就動身了,伴駕北巡的軍隊則要晚一天。」

楊廣感到還有救,連忙問道:「軍隊到了何處?」

「應當從扶風郿縣進入京兆武功縣了。」此番伴駕北巡,除了楊集本人以外,還有楊義臣、張定和等將率領的三萬涼州精兵,如今正由楊義臣在後面帶著。楊集雖然早提前一天出發,可他老婆兒子一併帶了來,東進的速度不如軍隊快,當他們一家子到了扶風郡的時候,已經是首尾相接,都在同一郡了。

這還不是急行軍,如果換成是急行軍,楊義臣等人率領的大軍,此刻連洛陽都過了。

聽了此話,楊廣撫額長嘆。

他大意了、太大意了!忽略了楊集驚人的行軍速度。

記得仁壽四年先帝病重於仁壽宮時,楊集奉他之命率軍入朝待命,他在沒有聖命的情況下,僅僅只是用了兩天三夜的時間,就闖關過境,成功把軍隊開到扶風岐山縣的仁壽宮。如今的涼州軍雖然還是邊軍,但是這一回是有過境聖命的,自然遠比上

次輕鬆了。

一片死寂之中,禮部尚書楊玄感站起身來,向楊廣拱手一禮,硬著頭皮問道:「聖人,還要不要辦入城之禮?」

禮部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等事,而凱旋之軍入城,自然也是禮部管。他們這邊把流程都擬定好了,就等楊集和楊義臣凱旋大軍配合,然而楊集卻來了,楊玄感自然不能不聞不問了。

楊廣瞪了楊玄感一眼,沒好氣的說道:「大軍都快入京了,用不了多久,就會全城皆知,還辦個屁的入城之禮啊!」

楊玄感碰了一鼻子灰,訥訥而退。

「由於你來得太快,你自己錯過一次名傳千古的榮耀。」楊廣向楊集說道:「本來呢,我們是打算讓你在朱雀門獻俘,你知道這意味什麼嗎?」

「知道是知道,但我無所謂!」楊集點了點頭,當年他們打敗步迦可汗以後,朝廷就在朱雀門舉辦了盛大的獻俘、誇功儀式。當時據楊廣說,能夠在朱雀門獻俘的殊榮只有楊廣一人享受到。楊廣滅陳國、結束南北分裂數百年的局面,使天下再次統一,所以他班師回朝的時候,楊堅「親御朱雀門勞凱旋師,因行慶賞,自門外夾道列布帛之積,達於南郭,以次頒給,所費三百餘萬段」。朱雀門見證了天下統一的歡慶時刻,也由此拉開大隋王朝繁華的序章。

楊爽、楊素、楊廣、史萬歲、達奚長儒等人此後雖然都先後取得了重大勝利,但獻俘儀式都是在宮城南門廣陽門(承天門)舉辦;這也導致朱雀門獻俘變得異常困難,但也說明在此門獻俘是大隋軍人的無上榮譽。

楊諒之亂被平定那一戰,雖然對楊廣意義重大,但此戰一是兄弟之爭、二是正處於國喪時期,因而連儀式都沒有辦。

楊廣不想說話了,心說你是無所謂,可我有所謂啊!但事已至此,也只能作罷了。聽說楊集是來混飯的,連忙讓人加個席位。

這裡雖然只是「普普通通」的小宴,但參與的重臣比較多,席位自然是不能出錯的。

一眼看去,年紀最小的楊集高坐首席,成了名符其實的百官之首。對此,諸臣難免心有嘀咕。

在古怪的氣氛吃罷午膳,眾臣識趣告退。安仁殿內只剩下楊廣和楊集了。

「金剛奴,吐谷渾這場戰役,你打得相當漂亮。你們在吐谷渾的作為,我已經從奏疏、信件中大致瞭解了一些,這其中經達一定是精彩萬分……來來來,坐下說。」帶著楊集來到後苑奉茶,楊廣笑著說道:「我這個當皇帝的,除了關中、洛陽以外,其他地方無法涉足,哪怕去了一些地方,可地方官根本不會讓我看到真實風貌。所以我名為皇帝,可是中樞之上君臣之中,論起對天下最不瞭解的人,非我莫屬。你跟我細細說說,此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你又是怎麼考慮的?」

「此次戰役,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不過戰爭過程之中,反而沒什麼好講的。」楊集大致闡述了這一場戰鬥,最後做了個總結:「簡單來說,就是「「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指的是靈活多變、不侷限於紙面上的戰略思路。我這個主帥只是在大局上進行把控;至於別的地方,其實都是由各軍大將配合著打。東部戰場是張須陀、慕容三藏、李靖、楊義臣、梁元禮等人負責,我管都沒管他們;而西部戰場,也是薛世雄、錢世雄、麥鐵杖、權旭、李大亮等人在打。故而論起此戰的作用,我其實就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局外人。」

楊廣聞言卻是哈哈大笑起來,豎指而讚道:「你看似無關緊要,可實際上,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一切都離不開你。這就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名主帥應該做的事,如果你扛著武器上陣,那就對不住「尚書令」和「衛王」這兩尊神位了。」

楊廣想到楊集所說的「不過戰爭

過程之中,反而沒什麼好講的。」,覺得話中有話,便又問道:「聽你的意思,戰前戰後,反而有好講的了?」

「可是這麼說。」楊集也不否認,點頭道:「戰前,壓力還是挺大的,一是敵軍勢大,西海氣候異常;二是來自涼州災情;三是來自朝堂。前兩者都在掌控之中,還好說。後者,則是讓氣都差點喘不過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