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我們可以從國勢上談,以國勢為比喻。”楊善會緩緩的說道:“我認為齊、陳兩國任用無能之士掌兵只是一種表象,根本原因還是軍權的平衡制度不好,其實北周和大隋在軍權方面也是嚴重失衡。國如此,派系亦然。”
“我們衛王系是因為大王親自統軍打仗,所以彌補衛王系內部制度上的缺陷,其他派系就沒有這個機會了。可大王畢竟是一派之首,是我們的主公。如果處置不好,也會重蹈宇文述派系、關隴派的覆轍,我認為我們要建立一個非常平衡的制度,讓每個人都有發揮才華的機會。”
“愚以為大王身為首領、主公,理當坐鎮張掖、總攬八方,而不是像猛將那樣衝鋒陷陣,項羽就是成也武功、敗也武功。他乃是無敵於天下的第一猛將,武藝無人可及,可劉邦那等武藝不堪之人,為何能夠逆勢而為、將他打得節節敗退?就是因為縱橫天下需要的是謀略、是手段、是知人善用,而不是憑藉一己之力扭轉乾坤。”
說到這裡,楊善會開始批評楊集了:“這一點,大王在政務上表現得非常好,每個文官都是各司其職、人盡其才。但是軍事上,卻不行,更不應該親自帶兵。”
“我為何這麼說?因為大王乃是大隋軍神、戰神,而兩個名美稱,是大王凝聚人心、吸引人才的最有力的神器,所以大王絕對不能敗,否則,很難凝聚人才、吸引人才,也不利於麾下將領的發揮。”
正式效忠的楊善會,有了開誠佈公的說話機會,便將積壓在心頭的問題,全部說了出來。
“你說的,全都沒錯!實際上,我也不想事事都親力親為,但我有我的無奈和難處!就拿這場戰爭來說吧,我這個所謂的戰神軍神若是不上陣,聖人怎麼想?朝廷那幫人又怎麼想?”楊集苦笑道:“聖人會認為我心有怨言、消極怠工,贏了還好,如果此戰以失敗告終,他將失望透頂,不再信任於我。 無錯更新@而朝中要員也有了攻計我的理由和藉口,兩相結合,我立馬完蛋。所以有些戰爭,我必須去打。所以此戰並非是我逞能、非要剝奪將軍們立功的機會,而是不得不爾。”
。(本章未完!
第584章:將帥交心
楊集望著這名心腹愛將,繼續說道:“政務上,我努力將權力下手。而在軍事上,我其實也想把權力下放,然後當個甩手掌櫃,這樣既能人盡其才,也能讓朝廷減輕疑心。&n 但是我們頭上還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朝廷。你以後,要把自己把當成一名中樞要員、以派系首領和宰相的眼光來看待各種事情,而不能侷限於一域。否則,會吃大虧的。”
人所處的高度不一樣,看待和考慮的問題的眼光自然也不同,楊善會只是一州長史,沒有在中樞當過大官,所以他只是以派系之爭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甚至不太理解楊集為何每戰必爭;此時聽了楊集的話,頓時有一種如夢初醒、醍醐灌頂的感覺,同時也終於理解楊集的難處了。
此刻,他既感到慚愧又感到羞愧,苦笑著向楊集拱手道:“是卑職格局小、眼光淺,誤會了大王!”
“這不是你的問題,是我以前沒有交待清楚。”楊集說道。
默然半晌,楊善會又道:“大王,此番是我涼州單獨作戰,你又因為凝凍災害減兵、減物,若是此戰不順,又該如何是好?”
“我對我們的軍隊有信心,此戰必勝無疑。”楊集笑了笑,目光詭異的向楊善會說道:“如果不順,或是吃了敗仗,那我就說自己生病了,是麾下的行軍長史、行軍司馬擅自作主。你認為此法如何?”
“此法可行!”楊善會雙眼一亮,拱手道:“戰事萬一真的不順,卑職來扛。”
楊集聞言無語:“……”
此法,其實是和李世民學的。李世民奉命西征薛舉的時候,唐軍把兵營陳於高墌城西南,列陣示威,後軍未加防禦。薛舉調集軍隊,以精銳鐵騎背後抄襲唐軍後軍,唐軍八大總管盡皆戰敗,唐軍士卒死者過半,唐軍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等人盡皆成了薛舉的俘虜。李世民見大勢已去,領軍逃回關中。
唐朝在戰後追究責任時,卻是李世民在開戰之前就生了重病,一切都是行軍長史是劉文靜與殷開山擅自作主,於是劉文靜和殷開山都被免職、除名為民。
而生了重病的李世民,屁事都沒有。
然而這個楊善會,竟然當真了?
真以為此行必敗不成?
————————
(補8月25日,8月份還缺勤1天;求月票、推薦票!)。
第584章:將帥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