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類、尤其是生活類的,多數都說豬肉是賤肉,甚至連裡的普通百姓、乞丐都在嫌棄豬肉,然後是主角努力去改變;“他”為了改變世人的觀念,不惜與整個世道為敵,於是好奇之下,就細查了一番,最終得出以下的內容——
炎黃五帝時期甚至更早的年代,就已經將野豬馴化成家豬了,豬肉在周朝時期,是士大夫的盤中餐,所以史載(周朝)“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越王勾踐更是出臺了一項鼓勵生育政策:“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意思是說生男孩,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女兒,獎勵兩壺酒一頭豬。越國人想吃豬肉的話,只要生個女兒就能從官府之中領到一頭豬。
而在鴻門宴上,就有豬肉的食用記錄,樊噲為救劉邦闖入宴會舉辦之處,項羽“賜之彘肩”,意思是把一條豬腿賞給他吃。而當時能參與項羽宴會赴席的人,想來都是貴族階層、高等人士了。
而後,漢朝出現的騸豬技術,更是完美的解決了豬肉味道不好的問題;之後,豬肉便成了“千家萬戶”的食物。司馬遷曾說“陸地牧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澤中千足彘……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意思是說擁有50匹馬、200頭牛、250只羊、250頭豬的人家,其財富足以媲美千戶侯。
人們一般不殺牛馬,而羊,也主要是吃它的nai、用它的毛,所以用來致富的,主要還是豬。而普通老百姓買不起肉,如果沒有貴族吃豬肉,又哪來那麼多實實在在的財富?
由此可見,漢朝以前,漢人、貴族根本就不排斥豬肉。
只是豬比較難養,所以在朝廷禁止殺牛、馬匹作戰和拉貨的前提下,肉食以羊肉為主。從五胡亂華開始的漫長時期之內,天下由“胡人”做主,他們的主要的肉食是比較好養的羊,豬肉雖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羊者是陸產之最”,難養的豬和羊比起來,食用範圍無疑要遜色得多。
所以“豬肉是賤肉”的觀念,主要是在養殖能力低下影響下,逐漸演化出來的一種社會風氣;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動不動就斥責豬肉為“賤肉”說法、寫法,不太可取。
至於豬肉在什麼時候成為“賤肉”、“賤肉”的觀念什麼時候盛行於天下的?個人比較傾向於盛唐之後,因為盛唐之前,社會風氣十分開明,沒有那麼多講究。
當然了,名門望族或許長期鄙視豬肉,以示自向的不凡和高貴,但盛唐以前,應該不是社會的主流意識。
———無聊好奇之下,弄出來看內容,不當處,勿噴!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