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14 賀謙臨 (3 / 3)

民眾的輿論一邊倒站在了賀謙臨這方。

“從遺書來看,賀謙臨為他的行為做出了充分準備,他的槍支彈藥全部透過3D列印自制,復仇實際執行中也沒有傷及無辜,確認兇手死亡後立刻自殺,沒有麻煩到任何人,我認為他稱得上英雄……”

“他還這麼年輕,放棄了爵位、財產和大好的前程,只是為了給戀人復仇,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不應該怪罪他。”

“我們尊重法律的威嚴,但也要承認還有法律無法觸達的地方,那就是愛。當司法不能縫補破碎的心臟,愛便化作復仇的子彈。”

案發的第三天,顧曉盼的祖父顧存真宣佈辭去聯邦大法官的職務。

《聯邦之聲》用整版刊登他的辭職宣告,電視臺轉播了他最後的演說。

“我為我孫女遭受的苦難感到悲痛。”顧存真佈滿老年斑的手掌蓋在卡納憲法上,“但我們必須相信,正義終將以法律認可的形式實現,濫用私刑只會帶來整個社會的混亂。”

陳望月盯著平板上顧存真顫抖的喉結,胃部翻湧起酸水。

當年顧存真是卡納國內廢死派的先鋒人物,而他的孫女婿用三顆子彈親手製造了最血腥的私刑。

她關掉直播。

此刻真正令她反胃的除了好友的祖父,還有主流媒體整齊劃一的態度。

史無前例的報道力度,甚至蓋過了那場造成五十五名師生傷亡的遊輪慘案,整個社會都沉浸在這對年輕人的痛心和對兇手的義憤填膺。

媒體深挖賀謙臨和顧曉盼的交往細節,歌頌和惋惜他們的愛情,為是否該恢復死刑而爭論不休,連訂婚儀式選擇的場地都上了KsChat搜尋趨勢第一,然而,幾乎所有相關報道里都默契地迴避了兩個問題:

賀謙臨如何避開嚴格的安檢將武器攜帶進最高法?

在場近十位法警為何攔不住一個賀謙臨?

連她都能想到的事,為什麼得不到輿論的重視?

從看到陸豐林將遊輪綁架案定性為極端環保組織製造的恐襲時,陳望月就明白,沈泠放棄前程和生命也要追求的真相不會到來了。

生前爭取不到的,死後更加不可能。

甚至他們最後的反抗也成為官方拔除敵對勢力的藉口。

但當時民間多少還有一些反面的聲音,質疑官方在綁架案調查中的定論過於草率,程式有失規範,資訊披露不及時不透明。

現在,這些聲音被賀謙臨的三聲槍響徹底掩蓋,公眾的注意力全部被愛情悲劇所佔據,沒有人再去關心案件本身,深究這場綁架案的源頭,最多在情緒激奮時轉發幾條法律專家對於廢除死刑的合理性分析。

但比起聯邦政府掩蓋霧港汙染案,財團勾結司法腐敗的巨大丑聞,死刑廢立這樣在幾十年前就被蓋棺定論的議題根本不痛不癢。

這只是給輿論一個替罪羊,從而轉移公眾對政府的憤怒和責難。

如果陳望月沒有親歷這場綁架案,恐怕也會被媒體的風向牽著鼻子走。

賀謙臨對顧曉盼是真心的嗎?陳望月相信是的,他沒有必要拿生命做戲。

但是槍殺胡涯,絕不可能如他的遺書中所說僅是個人行為。

他是為了替顧曉盼復仇,而心甘情願做了這把颳去真相的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