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後浪新聞]上線公測,到今天快滿3個月了。
截至今天,[後浪新聞]使用者數超過了450萬,超出了預期,使用者增長速度並不弱於當初的[薇信]。
現在,[後浪新聞]DAU(日活使用者量)超過200萬,日均線上時間超過1小時,其中日均線上時間超過4小時的,佔比在23%。
我們再看這幾組增長曲線,用新增使用者、DAU到日均線上時長,這些重要指標,3月份的曲線坡度還在爬高。
據我們側面瞭解,[後浪新聞]這些指標不弱於鵝廠的新聞客戶端,甚至還有超過它的地方。
我們計劃在6月或7月份,釋出2.0版本,會有比較大的改版,UI設計會更為簡約,軟體響應速度會更快,使用者體驗會更好。
我們保守預計,[後浪新聞]今年發展到1500萬使用者是沒問題的。
另外,從3月初開始,[後浪新聞]已經有少量廣告了,廣告這一塊增長也很快,預計3月份就會突破100萬……”
3月25日下午,後浪傳媒辦公室,技術總監兼[後浪新聞]專案負責人秦春,這樣向來訪的GDI合夥人陸天盛一行介紹這個產品。
陸天盛一行有三個人,除了上次來過的趙茂春,還有一位叫肖仲文。
後浪傳媒這邊,是楚陽、曾凡、陳林和江曉玲等人。
秦春講完PPT以後,曾凡又開始介紹[後浪新聞]的長期發展路線,在技術上的創新特點等等。
曾凡介紹道:
“剛才秦總講到,[後浪新聞]2.0版本會有一個重大變化,那就是針對註冊使用者開放平臺,建立一個強大的自媒體平臺。
到時候,在這個平臺上,人人都可以釋出新聞,自媒體將與我們抓取的熱點新聞,構成一個官方新聞與自媒體的強勢內容組合。
甚至,這個平臺上的自媒體,還能實現流量變現,掙錢。自媒體本身也可以吸附廣告,我們也會對優秀的自媒體提供補貼。
等這個平臺建立起來了,很快就會有數以萬計的自媒體在[後浪新聞]這個平臺上出現……”
在曾凡介紹過後,陸天盛問道:“[後浪新聞]具體的盈利模式,有沒有一個規劃或設計?”
楚陽道:“陸總,這個問題我來為你解答。”
“首先,我們來看看[後浪新聞]與[薇信]的本質區別。
二者相同的地方,都是流量制勝,但[薇信]的設計是拒絕廣告的,因為它是一款純粹的社交軟體,廣告會直接影響使用者體驗。
[後浪新聞]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個新聞釋出平臺,無論是我們的搜尋抓取熱點新聞,還是馬上要打造的自媒體平臺,都有釋出廣告的空間,並且不會影響到使用者的閱讀體驗。
廣告,只是這個產品的盈利模式之一,在吸附廣告之外,還有很多盈利模式可以設計。
比如付費訂閱。現在網路資訊氾濫,很多都是垃圾資訊,在PC端如此,未來在手機端依然會如此。
我們可以提供平臺,為一些專業領域或專業人士提供付費下載的渠道,讓有需求的使用者為知識付費,[後流新聞]就扮演一個分銷商的角色,與合作伙伴進行利潤分成。
又比如,我們可以建立城市頻道,建立電商城,與各個城市的商家進行合作,收取一定費用。
又比如,我們可以進入遊戲市場,這個市場非常大,機會也很多。
當然,隨著[後浪新聞]的使用者規模與流量增長,可以發掘和設計的增值盈利業務還會有很多。
這是一個平臺化的產品,面向的是移動互聯時代海量使用者,從流量平臺的角度去理解它,就很容易理解可能會產生哪些盈利空間。
[後浪新聞]的願景在於,它要發展為使用者高達數億人的一個超大平臺,流量不輸於甚至強於[薇信],同時最終能實現業務盈利的平臺……”
楚陽的話,基本講透了[後浪新聞]的發展模式與潛力。
陸天盛等人也是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