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事,實在是不合適!孔丘的作為,根本就配不上他一代儒宗的地位,我估摸著,他要是還要點臉,回去之後,就該自殺了。”莊子認真的道。
“哎,他也是受名聲所累。他當孔夫子已經當了太久,當儒家掌教,也當了太久。其實,如果光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他的行為,沒什麼不妥。自古以來,忠義難兩全,無論是選擇哪一個,都可以理解。”列子搖了搖手裡的扇子,淡淡的道。
“可以理解,不代表可以接受。就像大義滅親一樣,這種事情,發生之後,旁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叫好,覺得此人幹得漂亮。但又有多少人,還願意繼續和這樣的人做朋友呢?”
這其實,就是理論和現實的差別!
人啊,只要做不到絕對理智,就一定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就一定會受到情緒的影響。連眾人中最理智的老子,都做不到永遠理智,更何況是別人呢?
“哎,孔丘道友此次回去,估計儒家就要散了吧。”熊巖預測了一波未來。
其實,也不算預測,不過是按照常理的推測。
“嗤,那是肯定的。唯一的區別,是孔丘主動選擇讓儒家分裂,還是孔丘一直不要臉下去,然後被其他人給推翻。”說話的時候,熊巖總覺得莊子似乎有點兒幸災樂禍。
就在熊巖等人討論孔子下場的時候,孔子也正式做出了選擇,他回來之後,就召集了儒家的全部高層。
這些高層,涇渭分明的坐在三個地方,一點兒都沒有融合在一起的意思,看到這一幕,孔子再次嘆息一聲,他知道,自己這次實在是太失敗了,以至於失去了人心。
過往之時,縱然是三個團體,但只好會保持表面的體面,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直接變成了互不侵犯、互不聯絡的井水和河水。
距離孔子最近的,是子路、子貢、子夏、祁欣等弟子門人,他們都是孔子親自傳授,關係較為親密。
中間的,是從大明系列、大宋系列時光碎片之中,具現化出來的,包括但不限於于謙、王陽明、王安石、包拯、范仲淹……
孔子對他們有大恩,是孔子拿出了傳奇成就,把他們兌換到了現實,這樣的恩情,不亞於父母生養之恩。所以,他們就算對孔子再不滿意,也不好直接說出來。
哪有兒子直接批評、指責親生父親的?
這不符合儒家傳統價值觀!
而坐在最外圍的,就是玄門的其他成員,但是認可儒家理念,最終聚集過來的,比如孟子、荀子這樣的,他們身邊,也有不少認可他們理念,被他們具現化的儒生,比如李善長、張居正、李東陽、趙普這樣的臉厚心黑之輩。
這些人,雖然也是儒生,但是吧,在傳統儒生的眼中,他們是要被開出儒籍的!
至於荀子,要不是孔子一直在把控大局,早就被開除儒籍了!
所以,第三類人,孔子對他們的束縛是最小的,也是此次不滿孔子座位的主力。
畢竟,在新儒的理念之中,天子犯錯,我們都要幫他改正,幫他體面,更何況僅僅只是孔夫子呢?
你孔子,還能比天子更大?
你老師,還能比君王更大?
“此次,是老夫的錯。老夫不該以儒家掌教的身份去做此事,如果老夫當時,不是儒家掌教,這麼做,估計就不會有今日的局面了。”
“實話實說,如果老夫沒有儒家掌教的身份,那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忠義選擇,最終,老夫還是沒放下,然後就走了一趟。”
“回過頭來看,老夫確實有錯。所以,今日起,老夫將卸去儒家掌教之位!”
“不可!”這一回,連荀子、孟子都表示反對了!
因為他們清楚,如今的儒家,除了孔子之外,其他任何人擔任掌教,都不能服眾,那麼儒家必然分裂!
一個四分五裂的儒家,和一個全盛時期,團結一致的儒家,完全是兩個概念!
當眾人紛紛表示反對的時候,孔子再次嘆息一聲,因為當他聽取了眾人建議之後,便發現,這個時候,確實不適合直接卸任。
這一刻的孔子,就有些頭疼,他發現,自己真的不適合搞政治!
因為,很多其他儒家弟子,一眼就能看穿的事情,他竟然看不懂!
這就很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