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的改革後患頗多,但在他還活著的時候,東虜是極為強大的。這些年來,東虜時常入寇,又吸收草原部落,時至今日,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那個擁兵數萬的地方政權,而是一個佔據了半個高麗半島,吸收了漁獵部族、遊牧民族的漢化、縫合政權。”
“如今的東虜,光是正兵便有二十萬之眾。其中,滿人五萬,漢人十萬,草原人五萬。”
至於高麗人,他們的戰鬥力,放在草原、滿清、漢人面前,真的不夠看,畢竟是東亞怪物房,高麗其實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上一句:不是我軍太弱,奈何敵軍太強了。
“至於李闖,如今他已經被丞相牽制在京城,進退兩難。我預計三月之後,也就是崇禎十七年春,丞相便會出兵,徹底解決李闖。那時,丞相便會攜大勝之威,對北地進行改革。”
聽到這裡,朱慈烺連連點頭。可他很快就聽到了王詡的嘆息聲,可這不是好事嗎?
“丞相改革的決心我不懷疑,丞相改革能否成功,我也不懷疑,丞相的改革對大明朝有沒有好處,我仍然不懷疑。”
聽到這裡,朱慈烺就豎起了耳朵,他知道,接下來的內容才是重點。
“然而,丞相的改革,極大的傷害了士紳們的利益。北方還好,這些年來,北方几乎年年大旱,又被東虜搶劫了幾次,所以北方計程車紳,能走的早就到南方去了,剩下的都是些中小地主,根本無力反抗丞相的改革,只要丞相戰勝李闖,北邊的改革一定會順利進行。”
“可是南方呢?帝國除了北方之外,還有南方!”
“如今的南方,乃是士紳的大本營,甚至說句誇張點的話,那裡究竟是朝廷的南方還是士紳的南方,都很難說啊!”
“丞相的改革,定然會遭到南方士紳的集體反對。改革越深入,南方士紳對他的反對力度就越強。有朝一日,南方士紳汙衊丞相,說他是反賊,說他想要起兵造反奪取皇位,老臣都一點兒也不稀奇。”
“到那時,南北對峙,甚至是南北分裂,都很正常。因為士紳們不可能幹等著讓丞相割他們的肉,也不可能接受丞相的改革,只要他們不願意坐以待斃,那麼殿下遲早有一天要做出選擇。”
“那時,殿下是選擇支援北方的丞相,還是選擇近在眼前的南方士紳呢?有了士紳的支援,殿下才能順利監國,才能變成實權監國,乃至於實權天子。可如此一來,丞相會放棄嗎?丞相會因為殿下支援南方士紳而放棄改革嗎?”
朱慈烺直接就搖了搖頭。
以他對孔子的理解,孔子肯定不會因此而動搖。
“所以,如果陛下選擇了南方士紳,那就等著南北戰爭吧。要麼殿下帶著南方士紳們,順利擊敗丞相,要麼就洗乾淨脖子等著丞相帶領北方大兵,清洗江南士紳!”
“到那時,如果丞相勝利了,殿下又該如何自處呢?”
“而如果殿下選擇支援丞相的改革,那麼殿下覺得,以你現在的實力,真的能壓制江南士紳嗎?如果不能,殿下就要小心落水而亡啊!”
武宗正德,天啟,都是落水而亡。不管皇室內部是怎麼記錄他們二人死亡的,反正史書上他倆就是這麼死的。
說到這裡,王詡並未繼續這個話題,話鋒一轉,開始繼續討論當今天下的各大勢力:“東虜坐擁二十萬精兵,每次入關之時,卻只能出動五六萬大軍,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趙侯無恤,如今座下百萬遊牧之民,有拉弓射箭之士不下十五萬。如今趙侯已經漸漸一統草原,開始慢慢的把目光轉向西域之地,而黃臺吉則是佈置了至少五萬大軍,隨時防備趙侯東出。”
“關中秦國公,坐擁關中之地,這些年來,不斷建設水利工程,不斷培養人才,在北地年年大旱的情況下,仍舊不斷吸納北地流民。如今的關中,有百姓至少一千五百萬之眾!”
“若不是秦國公一心一意要建設自己心目中的朝廷,不願意和官僚、士紳們同流合汙,光是關中之地的兵力,便足以吊打天下。可即使如此,東虜每次入關之時,也要留下至少五萬大軍,看顧後路,就是害怕秦國公給他們再來上一次。”
“此外,還有老臣的功勞。老臣當年為了更好的對付東虜,就佔據了皮島等地。後來,為了防止高麗半島徹底落入東虜之手,便提前出手,佔據了半個高麗。”
為了防止你投靠東虜,成為朝廷的敵人,我就提前把你給殺了,這樣,你就不會投靠東虜了!
桀桀!
“如今,那半個高麗半島之上,有著五萬左右的楚軍常駐,他們至少牽制了五萬東虜大兵,所以東虜雖然有二十萬精兵,但隨時可以動用的機動兵力,卻只有十萬。能真正投入關內的,更是隻有五六萬。”
“如今的天下,確實已經進入了亂世之中。朝廷的權威,也一日不如一日。當年朝廷聲勢正旺之時,雖然談不上一聲令下,莫敢不從,但那時,即使是最猖狂的遼東軍閥,也不敢明著違抗軍令。”
“而如今,陛下下詔給吳三桂,讓他派軍來援,他都做不到,不僅僅索要大量開拔費,還各種拖延,直到此刻,朝廷也沒有收到遼東軍閥一兵一卒的援軍。”
“若是遼東軍閥的誕生,還能說的上一句歷史悠久,原因眾多的話,那江南的軍閥,可就純粹是朝廷威嚴不在的結果了。”
“那左良玉,當年便養寇自重,故意放過李闖。後來更是擁兵自重。去年,他向楚王要兵員、糧餉,楚王不給,他便直接發兵掠奪武昌,當地士紳也好,朝廷的漕糧鹽舶也罷,都沒有逃過他的毒手。”
“搶掠之後,便直接來到九江,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後來張獻忠克武昌,朝廷嚴令他出兵,他才在張獻忠入蜀後,出兵收復武昌。”
“如今,坐擁三十萬大軍,以搶劫為生,武昌都不知道被他禍害成什麼樣了。就這,東林文官還在力保他,稱之為朝廷棟樑,哪有這樣的棟樑?”
其實,以上這些,還不是左良玉真正的豐功偉績。他最有名的舉動,尚未發生。
在原本的歷史上,北京城被李闖攻佔之後,左良玉更加無法無天,禍害的範圍也從武昌一地,擴大到了湖北一省。
甚至一度起兵造反,自稱清君側,邀請總督袁繼鹹一起造反,袁繼鹹不從之後就被害死了,沿著長江想要順流而下,攻打南京,那一年是順治二年。
然後他在清君側的路上病死了,他的兒子則是帶著左軍餘部,投降了滿清。
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