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大辰十九年九月十九。
這是在大辰歷史中的一個尤為特殊的日子。
這一天,由攝政王許小閒從景國迎回來的五皇子唐不歸將登基為帝成為大辰新的主人。
這意味著懸了近一年的皇位將再次有人坐上去,也意味著一個新的篇章的開啟。
大辰的文武百官們對於這一天的到來有著諸多看法,有人認為許小閒果真大公無私,將大辰的權柄交還到了唐氏的手裡。
也有人對此保持沉默,暗自裡在觀望,認為許小閒在大辰的影響實在太大,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甚至於軍隊,他雖然將要在這登基大典上辭去攝政王之職,可他的號召力卻依舊遠遠高於才回國不久的新皇。
若是許小閒想要暗地裡做些什麼……新皇在這短時間內仿若無根之萍,朝中會不會再發生什麼動盪?
新皇會不會猜忌於他?
新皇會不會推翻他曾經所定下的那些國策?
若是新皇如此這般的做了,或者說新皇與他虛與委蛇,用數年的時間來消除許小閒對廟堂的影響,那麼曾經被許小閒提拔起來的這些官員們的日子恐怕就不會太好過。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歷史上的必然。
因為天子要掌權,因為天子要建立自己的威望,要讓自己的政令得以順利實施那就必然用他自己提拔起來的官員。
至於其它……能夠落個全身而退已是最好的結局,一個不好抄家滅族也極有可能。
抱著這樣想法的官員很多。
但廖仲雲等老臣現在卻並沒有這樣去想。
因為關於這件事,許小閒在出國之前,在回國之後,都和他們有過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
他們知道許小閒是誠心要扶持唐不歸登基為帝。
他們也知道許小閒在輔佐唐不歸一段時間之後會歸隱於涼浥縣。
甚至他們還知道唐不歸就是許小閒的親兄弟。
只是他們依舊有些遺憾,遺憾於如此有大本事的正兒八經的大皇子,他卻偏偏沒有為大辰開創一番盛世景象的理想。
“這些日子老夫倒是也想明白了,”
天光未開,廖仲雲等已經來到了宮裡,此刻他和右相姜上游,御吏臺童安若等幾個老臣正圍坐在茶臺前等著這場大朝會的到來。
他為童安若等人斟了一杯茶,又道:“他雖然姓許,但實則姓唐。這些日子他帶著五皇子熟悉了宮中的所有衙門,昨兒個五皇子也在御書房召見了我等……”
“從這短短時日看來,五皇子雖然才十五歲,但性子頗為穩重,對攝政王也愈發的親近。所以五皇子說他登基為帝之後,並不會放任許小閒離去。”
“當然,大辰有了皇帝,自然這攝政王就沒必要再存在,故而五皇子才說他登基之後,會任命許小閒為大辰一品宰輔……歷朝歷代並沒有這麼個官職,這是五皇子特意為他而設立,其意雖然五皇子並沒有明講,但我等理應清楚。”
“這說明五皇子是知道他的大本事的,這也說明往後的一段時間大辰的國策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是好事,這也說明五皇子有容人之肚量,有用人之眼光。”
“誠如許小閒說言,今日大朝會登基大典之後,我等……也將如以往那般為大辰用心、用力,用命!”
“接下來有幾件大事。”
“秋闈即將舉行,而新皇登基,開恩科是必須的,透過秋闈和恩科兩場取仕來解決而今大辰官員不足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