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蠻的騎兵,在二十多天廝殺中,其兵力已有極大損失。
而晉軍則不同,即便騎兵有傷亡,但趙延洵有系統在,戰死計程車兵可以立刻補充。
在十萬衛所軍中,挑選會騎馬的人升級,就可迅速形成戰鬥力。
由此可見,晉軍兵力幾乎沒有損失,這讓西蠻高層感到絕望。
眼下他們能戰騎兵,已經只有十萬之數,這幾乎是他們最後翻盤的可能。
至於步兵,他們根本沒報多大期望。
即便步兵攻下了城,卻還有無數城池等著,即便攻陷了天山郡又如何?後面還有更多郡府等著。
這中間要耗費太多時間,而西蠻根本就拖不起。
若非此番進攻兵力損失極大,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後勤壓力,只怕他們已經崩潰了。
可即使如此,現有糧食也只夠支撐十來天,逼得他們必須要決戰。
到了這個時候,晉軍一方反而儘可能的避戰,打算把西蠻騎兵拖死。
然而,避戰總有避不了的時候,畢竟北地郡可就在後面。
真要讓這些人踏進北地郡,那麻煩可就大了。
現在的情況是,不止西蠻騎兵在往南,其大量步兵也帶著糧草往南。
換句話說,如果晉軍一直避戰,就讓他們兵不血刃進北地了。
最終,趙延洵下阻擊西蠻騎兵的命令,預示著大決戰即將展開。
二月二十五日,寒風凜冽。
在天山郡靠北大地上,雙方騎兵已擺好陣列,大戰隨時都可能爆發。
十幾萬騎兵,橫跨了將近二十里地,相互之間距離只有十里。
十里距離,騎兵衝鋒十分鐘內就能碰面,這已經是非常危險的距離。
和以往一樣,在決戰開始之前,雙方騎兵都會進行試探性攻擊。
而戰爭的規模,也在試探過程中逐漸提升。
北地郡廣寧府城內,趙延洵正密切關注前線情況。
雖然他想留在天山郡,可在文武官員以及朝臣堅持下,他還是退回了北地郡。
他是皇帝,安危關係整個天下安危,牽動著國內各方勢力的神經。
只要稍微出點兒事,就可能引發動盪,這讓趙延洵不得慎重。
“稟皇上,我軍左翼發動進攻!”
城頭上,有斥候飛速趕來,向趙延洵稟告情況。
以當前資訊傳遞水平,想實時掌握戰鬥情況不現實,所以趙延洵只能等結果。
綜合各種情況,趙延洵有七成把握能贏。
可在結果出來之前,他本人還是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