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聞令,立時上前,一把揪出黃子澄。
這番變故來得太快,頓時讓在場的文武百官,皆震驚不已。
今日是奉旨出來迎接儲君凱旋迴朝。
誰都以為,只是走一番禮節性的過場。
新軍立下如此大功,重賞肯定是必然的。
老朱對官員很摳,給他們定的俸祿是歷朝最低。
但賞賜立了戰功的大明將士,可是從來都毫不吝惜的。
要不然,怎麼讓將士們在前線拼命打仗呢?
文官們還想著聖人之言,要堅守個人理念和信仰。
大頭兵可不管那些。
這個時代也沒有後世那麼廣泛且深入的愛國主義教育。
大字不識的大頭兵,想的就是割人頭,立軍功,謀取榮華富貴。
打了勝仗,朝廷多多賞錢就對了。
以前每回戰後論功行賞,戶部尚書都要大大頭痛一番。
因為需要的銀錢開支太大。
但這次不一樣。
新軍只有五百人。
人人都給予重賞,整體上的開支也不算太大。
至於朱允熞,身為新軍統率,新軍又是他一手操辦,其功勞之大,自不待多言。
只不過,他是儲君,將來整個大明天下都是他的。
賞不賞的,也無所謂了。
唯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他的儲君之位,從此再難以動搖。
但誰也沒有料到,朱允熞剛一回來,就下令將黃子澄拿下。
須知黃子澄不僅是大理寺卿,地位非同尋常。
而且,隱隱約約中,似已成朝廷文官之首。
在朝野之中,威望極高,許多官員都唯他馬首是瞻。
雖然太孫殿下與黃子澄之間的矛盾,已經被有心人敏銳察覺到。
但雙方終究沒有撕破臉皮。
在不少人看來,隨著朱允熞太孫之位的穩固,兩人之間的矛盾也會漸漸緩和,直至消彌於無形。
畢竟,他們的矛盾來源於朱允熞不是皇長孫,黃子澄不願擁他為儲君。
如今一切皆已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