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搖了搖頭,不再多思。
“黃子澄此人,你認為是不是該殺?”
聽了楊士奇的話之後,朱允熞心中想法已然變化。
但他還想問一下姚廣孝的意見。
這些能在青史留名,以多智近妖而著稱的人物,思維之縝密,還真不是他能比的。
“黃子澄可殺,但另一人要用。”
姚廣孝道:“殺黃子澄,用方孝孺。”
“此人真乃天下讀書種子。”
朱允熞皺眉道:“難道天下的讀書人,就只有他方孝孺嗎?”
“孤倒以為,方孝孺書雖讀得多,卻極為頑固,不知變通,難堪重用。”
姚廣孝笑道:“太孫殿下明察秋毫,看得絲毫也不差。”
“但用此人,可以收天下讀書人之心。”
“至於他有多大的才能,反而不重要了。”
朱允熞略一思索,道:“孤可以效仿宋制,設經筵講官,請大儒來講論經史,令朝廷大臣旁聽,你看如何?”
經筳之制在宋時開始,但並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
歷史上,一直到三楊當政時期,為了教育幼年的皇帝,才形成正式的規制。
經筵是特殊的帝王教育,透過講授儒家經典,實現所謂的革君心,正君心的目標。
另一方面,也是文官們鉗制皇帝的重要手段。
道統高於政統。
天道高於一切。
但他想開的經筵,當然與文官們設想的不一樣。
一方面,將大儒召集起來,也便於控制。
要不然,似方孝孺這種人,在外面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甚至能透過自身在士林中的巨大威望,來裹脅輿論。
還不如將他召到朝廷中,養起來,反而更便於控制。
另一方面,朱允熞打算藉著經筵大講的名義,宣揚科學。
可以想象,這必然會遭到幾乎所有文官的集體反對。
老頑固們的思想,絕不是可以輕易扭轉過來的。
然而。
沒有關係。
反正報刊這個強大的輿論宣傳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要抓住他們的話,在報刊上進行批判,採取選擇性報道的方式,就能形成對自己極為有利的輿論氛圍,壓倒所謂的大儒。
本來大儒們的儒家經典,在邏輯上,思想上,就很難與他相抗衡。
辯證法是他們所不具備的能力。
要辯經的話,大儒不是他的對手。
再加上報刊這種強大的輿論宣傳工具,也不為他們所掌握。
如此一來,批倒大儒的言論,也不算多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