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索山正面的扶桑軍又發起了進攻,叛軍正打起精神準備迎頭痛擊的時候,扶桑軍卻退了回去。叛軍這邊剛鬆了口氣,探馬來報,右側後方發現敵蹤,約有二萬人上下。約翰斯頓心中輕嘆一聲:終於來了。
命令:後備隊上,同時嚴密監控正面動靜。
正面沒有動靜。
右後側打得很激烈,不得已,叛軍從正面抽調兵力增援。
增援兵力剛剛和敵軍接觸,正面的龍武軍又發起了進攻,這次不是佯攻,是來真的。
戰鬥又一次持續到了傍晚,終於,叛軍退卻放棄了索山。
索山終於拿了下來。
隼鬥裕太悶悶的,看不出勝利的喜悅。
他沒有在秦禝或其他任何人面前承認過索山之役指揮有誤,但終其一生,再也沒用類似的方式打過一仗了。
秦禝在叛軍的重鎮會津面前的,就剩下一條胡齊河了。
叛軍在胡齊河以北沿河修築了許多防禦工事,但根本沒打算在此固守,原因很簡單,不論能守多久,終究是守不住的。如果被粘死了,甚至在此全軍崩潰,後面是一條寬闊的大河,大夥兒就只好跳進河裡餵魚。
這些防禦工事的作用,就是保證主力部隊從容撤回胡齊河以南,叛軍的計劃是,做出全軍退入會津的姿態,待龍武軍渡河後,迅速返回,擊敵於半渡。
這是很厲害的一招,不要說兵馬紛亂之中,隔著一條大河,龍武軍很難準確判斷叛軍動向,就算龍武軍知道了叛軍的這個計劃,還是得渡河,而且合適的渡口有限,大部隊想躲過叛軍的眼睛基本不可能。雖然叛軍真能阻止龍武軍過河的可能性也很小,但龍武軍付出重大傷亡不可避免。
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龍武軍開始渡河。叛軍準備行動的時候,叛軍在會津的大將智雄真也被奪職了,接替他的叫衛宮次郎
衛宮次郎新官上任,對前任“擊敵於半渡”的計劃倒是全盤接受下來,因為這是“進攻”,符合他的胃口。
但是換將帶來的震動和交接所需要的時間使部隊短時間內無法行動,等到叛軍內部折騰完了,龍武軍已經全部渡過了胡齊河。
衛宮次郎還是下令,照原計劃,進攻。
在龍武軍的打擊下,叛軍重演索山龍武軍正面進攻之場景,龍武軍營壘前半里之內,遍佈叛軍的屍體,鮮血順著地勢,從龍武軍腳下慢慢流過,一直流進胡齊河,河水變紅了。
到了後來,前線士兵拒絕接受命令,成群結隊地往後跑。這種情況下,再不下令撤退,等龍武軍發動反擊就晚了,衛宮次郎沒有法子,只好下令全軍退回會津城內。
這一戰,叛軍的傷亡,超過了從原先一路上傷亡的總和。
龍武軍終於進抵會津城下,擺出了圍城的態勢。
秦禝和隼鬥裕太都很滿意衛宮次郎這個對手,但會津本身卻是絕對不可輕忽的。
會津是叛軍腹地第一重鎮,地域廣大,龍武軍的兵力雖然遠遠超過叛軍,但五圍十攻,想以現下的兵馬完全“包圍”會津是不可能的,龍武軍的所謂“圍城”,主要是要切斷會津的補給線,斷絕會津和外界的聯絡。
但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一來,叛軍早已在各交通要道佈防;二來,會津的道路發達而複雜,密如蛛網,四通八達,不想切斷會津所有補給線,秦禝、隼鬥裕太都承認: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同時,作為叛軍最重要的後勤基地,會津自身就有相當的支援戰爭的能力。即便完全切斷會津和叛軍其他地區的聯絡,也不能在短時間內令叛軍屈服。
會津城池堅固,佈防嚴密,更在城外相當距離內便開始層層設防,比起來。澤連山那點花樣,根本不值一提了。
兵力上,叛軍雖然被衛宮次郎一上任便狠狠揮霍了一把,但對於守一城之地,依然算得充足。
總之,這絕對不是一根三兩口就能啃光的骨頭,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做好付出足夠代價的準備。
秦禝的左路軍駐紮在會津的北方,隼鬥裕太的右路軍駐紮在會津的西方,成為犄角之勢。
進抵會津後,隼鬥裕太希望採取的是這樣一種作戰方式:緩慢但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不受敵人的威脅和誘惑,不改變自己的既定目標和路線,也不管前面遇到的是什麼。
叛軍人才凋零了。
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龍武軍可以得到充分的補充,不論是兵員還是給養,而叛軍幾乎是打一個少一個。
對於西線來說,這個結果就是拿下會津。
西線目前的進度,已經超出預想,豐田拓真無法提出進一步的要求,他也明白會津絕非旦夕可下之城,可如果不盡快拿下會津,就無法滿足民眾們對勝利的渴望,
就是說,拿下會津的時間點,必須比原計劃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