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莫斯科近在咫尺,德國軍隊仍然無法前進一步。長久以來,這對德國軍隊計程車氣是巨大的消耗。
畢竟之前的德國軍隊可是百戰百勝,現在在莫斯科跟前栽了跟頭,這種突然而來的反差感,會讓一些德國軍隊感到挫敗和茫然。
一旦德國軍隊的風光不再,之前因為不斷的勝利所被掩蓋的問題也就逐漸的暴露了出來。
首先就是德國軍隊內部並沒有想象中的團結,許多德國軍官和士兵對國家的忠誠度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
畢竟說白了,目前的德國政府是高度集中於德國首相的。但德國首相併非傳統的容克貴族出身,是一名連美術學院都沒有考上的落榜美術生。
眾所周知,容克貴族對於德國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也讓這個階級天然的對許多普通的德國人充滿著優越感。
雖然在德國首相掌握了德國政權之後,再也沒有人表達出這種輕視,但容克貴族的利益明顯和德國首相併不是完全一致的。
這導致目前的德國軍方分成了兩派,一派是德國首相提拔出來的黨衛軍派,目的也是為了制衡容克貴族所代表的資深派軍官。
雖然雙方並沒有完全撕破臉皮,但互相之間採取一定的手段進行競爭還是時常發生的。
雖然容克貴族是德國傳統的軍事階級,但因為一戰戰敗後容克貴族已經損失了相當一部分青年軍官,導致容克貴族的影響力不復以往。
而德國首相所提拔出來的黨衛軍派因為有著來自政府和首相的支援,他們的升遷速度堪比神速。
有的人前一天還是黨衛軍的中高層軍官,後一天就瞬間搖身一變,成為了參謀部的高階參謀,獲得了將軍的軍銜。
這種身份地位上轉變的速度,是傳統的容克貴族拼了命也趕不上的。
這也導致許多容克貴族對於黨衛軍派的將領的升遷速度有些眼紅,甚至產生了些許的不滿。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幕同樣也在歷史上上演。德國大名鼎鼎的將領曼施坦因,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公開表示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全部是德國首相的責任。
曼施坦因表示,德國軍隊在進攻俄國之前,根本沒有一個完善的計劃,也沒有相應的統籌,全軍的三軍總司令部。
對於整份對俄國進攻的巴巴羅薩計劃,曼施坦因更是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態度。
曼施坦因認為,德國軍隊不應該分散兵力去進攻俄國的資源要地,而是應該集中兵力迅速攻克莫斯科。
而下命令讓德國軍隊分兵去佔領資源要地的德國首相,不僅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同樣也是一個根本不懂戰爭的傢伙。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德國首相的意見在被曼施坦因多次反對之後,德國首相也曾憤怒的表示:“我手下的這些傢伙們根本不懂什麼叫戰爭經濟學。”
關於曼施坦因和德國首相在軍隊進攻方向上的分歧,是後世討論的熱點之一。
不過曼施坦因在這方面還是佔據優勢的。畢竟歷史上的德國首相在戰敗後就已經身亡,和一個死人爭吵,獲勝的人當然不用多說。
至於分歧的雙方到底誰對誰錯,最後是那個結果已經非常明顯的時代來說,其實也已經不重要了。
但對於現在來說,雙方的分歧還是很重要的。當然,這也並不只是德國首相和曼施坦因關於進攻方向之間的分歧。
換個概念來說,這仍然是德國首相和容克貴族之間的分歧。曼施坦因同樣也是容克貴族出身,容克貴族之間也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軍事素養和能力較強,有自己獨特的思想,並且不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
這樣的特點在德國首相看來,那就是擁有軍人不該有的個性。
在德國首相的履歷中,他只擔任過普通計程車兵。在他看來,軍人首先要做的是服從,個性和其他的思想應該放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