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居中調控各個小蘇丹國的大蘇丹就會更加坐立不安。只要大蘇丹喪失了澳大拉西亞的信任,他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在蘇丹國並立的加里曼丹站穩腳跟的。
這也算是澳大拉西亞政府提出的陽謀了。各個小蘇丹國就算知道是澳大拉西亞的計策,他們也絕對會主動的上鉤。
畢竟澳大拉西亞賞賜的可是真真正正的土地和人口,這不僅能夠提高他們各個蘇丹國之間的實力,同樣也能讓他們在聯合蘇丹國中更具話語權。
這麼做的好處,只要大蘇丹的實力不能完全壓制其他國家,澳大拉西亞就能夠牢牢的掌控整個加里曼丹大蘇丹國。
十個蘇丹國之間彼此牽制,就算有幾個蘇丹國想要造反,也會有居中調控的大蘇丹和剩下的蘇丹國正面頂上,甚至搶先擊敗他們換取功勞。
同樣的道理,如果大蘇丹對澳大拉西亞有別樣的想法,周圍整整十個蘇丹國也會教大蘇丹做人。
再加上一定的經濟控制和科技封鎖,只要確保加里曼丹的科技永遠不會超過澳大拉西亞,澳大拉西亞對加里曼丹的控制將會是永久的。
這也算是阿瑟為後世的君主所栽下的一棵大樹。按照加里曼丹的土地面積來看,整個國家容納上億人的人口是完全沒問題的。
一個至少高達一億人的市場,還是可以隨意剝削的市場,這對澳大拉西亞來說就是國家發展的巨大助力。
再加上旁邊同樣具備一億人口潛力的菲律賓,光是這兩個市場,就足夠澳大拉西亞的工業在未來蓬勃發展,不需要擔心生產過剩的問題。
這也能彌補澳大拉西亞和之前美國的差距。只要徹底完成本土和加里曼丹以及菲律賓的市場統一,澳大拉西亞的潛力將徹底不輸之前的美國。
既然收了好處,那麼事情肯定也是要辦的。
不過如何辦事方面,澳大拉西亞還是擁有自己的決定權的。
從1937年10月開始,澳大拉西亞逐漸向北非和歐洲增兵。
不過第一批前往北非和歐洲戰場計程車兵都是加里曼丹和菲律賓士兵。澳大拉西亞軍隊目前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接管島國境內的一部分工業裝置,搬空他們的工廠。
是的,雖然和島國的戰爭結束了,但島國賠償的絕對不止條約上的那麼多。
根據澳大拉西亞和島國所簽訂的限制條約,島國的陸海軍規模,包括重工業和軍工企業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陸軍限制暫且不提,因為目前島國的現狀非常混亂,他們想要弄清楚國內軍隊的傷亡和現有的軍隊數量,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不過對於島國的海軍方面,限制必須在條約簽訂的當天執行。
這也代表著,在條約所限制的時間內,島國禁止自主發展重武器,包括坦克和飛機在內。
不管是島國的哪一個勢力,想要擁有更加先進的重武器,就只能向外界購買。
雖然並沒有限制只能向澳大拉西亞購買,但相信島國的這幾個勢力都是聰明人。對阿瑟來說,一旦發現難以掌控的勢力,最好的方法肯定是直接消滅這個勢力。
雖然阿瑟不打算主動的干涉島國的局勢,但目前就島國的幾個割據勢力來說,阿瑟更希望井下次郎所掌握的勢力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
不過讓他們打一段時間的戰爭也是好事,澳大拉西亞的一些比較落後的武器能夠成功的賣出去,不僅能夠清清庫存,同樣也能為軍工廠對接下來的新式武器研發積攢一定的研發資金。
除了搬空島國的重工業和軍工業之外,澳大拉西亞還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在島國駐軍,監管島國軍隊的行動。
當然,好聽一點來說,應該是澳大拉西亞派遣軍隊保護目前實力受損的島國。
目前已經確定的駐軍的地方是本州島最北部的青森,位於島國勢力範圍內的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