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英國人恢復關係當然是阿瑟願意看到的。別的不說,英國人每年幾十萬的移民,對阿瑟來說還是有很有吸引力的。
如果少了這幾十萬移民,澳大拉西亞每年少的移民規模可就接近百萬了。
但哪怕如此,想要澳大拉西亞恢復之前和英國人親密無間的外交陣線,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澳大拉西亞想要爭奪太平洋霸權,英國人想要在太平洋扶持另一個競爭者,這代表著兩個國家的利益已經各不相同。
利益不相同的情況下,兩個國家最好的結局就是走向陌生,最差的結局就是走向對立。
和英國人的會談以虛偽的敷衍結束,不過還是達成了一些合作的。
無論是糧食和肉類的進口還是維護印度洋的穩定,英國人暫時都離不開澳大拉西亞的幫助。
阿瑟也趁機重新簽署了和英國人的移民協議,接下來幾年時間內的英國移民暫時是不需要擔心了。
等到澳大拉西亞的人口突破4000萬之後,人口增長就靠國內本土人口的出生率了。
到那時候,對移民的需求也就沒有那麼高,每年控制在50萬左右就已經算是很好的比例了。
按照目前人口的增長速度來看,人口達到4000萬的級別,差不多也就是三年左右的時間。
希望這三年內不要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世界維持基本的和平,對澳大拉西亞來說是有利的。
話說回來,當今世界的區域性戰爭還是很多的。無論是義大利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戰爭,是英國人處理印度殖民地的危機,又或者是東歐的那場戰爭,都吸引了很多民眾的關注。
這對英國人來說是一件好事,畢竟印度的混亂比他們想象中的要嚴重的多。
如果不是這麼多戰爭吸引了很多國家的目光,恐怕大英帝國的日子也不會像現在這麼好過。
相較於英國人的不以為意,還是有國家看到了義大利這樣的國家如此激進帶給世界局勢的影響的。
那麼問題來了,墨索里尼上任之後,帶給義大利的改變有哪些呢?
墨索里尼對義大利的改革不止一星半點,囊括了關於經濟,工業和軍事等方面。
除了加強對工業的控制,大力發展國家壟斷的資本主義之外,墨索里尼還修改了義大利的兵役法,強制18到55歲的成年男子必須服兵役,大幅度擴張了義大利的後備兵員。
導致的最大的改變,就是一戰前義大利的常規軍隊只有20萬出頭,現在已經擴張到了接近45萬人。
軍隊的大幅度擴張,也是墨索里尼在這場戰爭中敢出動十萬軍隊的真正底氣。
對於墨索里尼和義大利政府來說,這場戰爭要麼不打,要打就得洗刷30多年前那場戰爭帶給義大利的恥辱。
負責指揮這場戰爭的是墨索里尼剛剛任命的東非軍隊總司令德·博諾,這位將軍也算是墨索里尼在義大利軍方的心腹之一了。
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墨索里尼可謂是舉全國之力。
為了掌握空中優勢,墨索里尼在阿比西尼亞帝國周邊修建了多個機場,將義大利大半的飛機都調往了東非戰場。
而敵對的阿比西尼亞帝國一架飛機都沒有,這已經不能說是空中優勢了,因為敵人根本沒有前往空中的方法。
不過戰爭開打到現在,墨索里尼很快就發現了不對勁。
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和一戰前沒什麼兩樣,哪怕他們的政府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為了打贏這場戰爭,而不是重蹈之前義大利王國的覆轍,墨索里尼又宣佈調兵十萬,將東非方面軍的兵力增加到20萬。
值得一提的是,敵對的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兵力只有15萬左右,義大利軍隊的兵力反而佔據優勢。
有了兵力優勢的義大利軍隊,發起進攻的時候都顯得自信了些許。
重新整頓的義大利軍隊選擇兵分三路,從東、南和北分三路出發,試圖以最快的速度攻佔阿比西尼亞帝國全境。
但義大利軍隊面對的是為了保衛祖國同仇敵慨,奮起反抗的阿比西尼亞人。
和30多年前的那場戰爭一樣,阿比西尼亞人拿起各種各樣的武器,甚至還有用切菜的刀和路邊撿的木棍作戰的人。
雖然在武器裝備方面全面落後,但這些阿比西尼亞人更加熟悉衣索比亞獨特的山區地形條件,利用地形狠狠伏擊了幾次義大利軍隊,甚至深入義大利軍隊的後方。
如果不是義大利空軍的空中優勢太過強大,恐怕義大利到現在為止都不會有任何進展。
當然,讓義大利最為囂張的,其實是英法對於義大利在東非擴張的默許態度。
因為英法各自的心思,義大利發動這場戰爭沒有遭到任何阻攔,甚至連外交方面的阻攔都沒有。
雖然也有歐洲國家對義大利這樣的侵略行為表示了譴責,但只要不是列強國家,誰又會去在乎呢?
甚至表示譴責的國家也大多都是巴爾幹的國家。因為巴爾幹距離義大利太近,巴爾幹的國家擔心義大利佔領阿比西尼亞帝國之後,會重新將目光放在侵略巴爾幹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