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關注這個壞訊息之後,阿瑟開始詢問其島國最近的動作。
自從太平洋同盟成立之後,島國人的行動也變得愈發迅速。島國人深切的明白,光靠消耗,它是根本比不過太平洋同盟的。
特別是島國的盟友美國被分裂之後,島國在外交方面已經孤立無援。
但這又不得不提到英國人那狗屎的平衡政策了。澳大拉西亞在太平洋失去對手之後,英國人已經有了再次扶持島國的想法。
如果不是印度爆發的革命吸引了英國人的注意,恐怕島國和英國早就開展了新的合作。
想到這,阿瑟越發覺得英國人必須在二戰中被消耗大量的有生力量了。
如果英國人仍然儲存著實力,那麼英國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攪屎棍,世界局勢也不會安寧。
還別說,美國人或許就是繼承了英國人這一點。美國人成為世界霸主之後,世界局勢仍然混亂,美國所到之處全部都是一片爛攤子。
也不能怪阿瑟對英國太過殘酷,實在是英國人的平衡政策有些讓人心煩。
不管澳大拉西亞的想法如何,只要澳大拉西亞逐漸強大起來,英國人就必須得給澳大拉西亞找一個競爭對手。
二戰之所以爆發,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英國人的平衡政策,想讓德國人擁有對抗法國的實力。
沒想到,當時的德國想的根本不是對抗法國,而是透過戰爭直接消滅英法,實現整個歐洲的德國霸權。
壞訊息過去沒多久,阿瑟就收到了一條好訊息。這條訊息來自特斯拉的雷達實驗室。
經過了數年的研究和改進,在1930年6月1日,特斯拉終於拿出了澳大拉西亞的第二代雷達,代號為R2雷達。
早在之前,第一代雷達就已經問世,並且經過測試之後得到了海軍的熱烈歡迎。
但問題是,當時的雷達技術還比較簡陋,能夠偵測的範圍也只有24公里左右。
24公里對於飛機和軍艦來說都是很短的距離,對於戰爭所起到的作用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也正是在那次之後,阿瑟索提出了對空,對地和對艦雷達,並且命令特斯拉對於這三種雷達進行詳細的研究。
而目前所得出來的R2雷達,也正是具備三種體系的,可以自由裝備在飛機軍艦和地面的遠距離雷達。
光是看看特斯拉提交給阿瑟的資料包告,阿瑟就有些迫不及待的看到最新一代雷達的真面目了。
因為在雷達的探測距離上,相較於第一代雷達探測距離24公里來說,第二代雷達差不多翻了兩倍,探測距離已經能夠達到45公里。
可不要小看這45公里的探測距離。對於軍艦來說,45公里的距離需要航行超過一個小時,甚至慢一點的話需要兩個小時。
這一兩個小時完全足夠海軍進行反應,做好相應的戰鬥陣型,靜靜等待著敵人的軍隊。
對於飛機來說,45公里就不是那麼遙遠的距離了。但45公里也需要飛行十多分鐘,在這段時間裡,澳大拉西亞的飛機進行緊急準備,並且起飛完全沒有問題。
這還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如果是兩個國家的空軍意外碰面,雷達所能探測的45公里就變得十分重要。
在敵人的雷達還沒有探測到時,自己這邊就已經清楚了敵人的方位和數量,還能做好相應的準備,這相當於開了全圖透視,基本上就是穩贏。
當然,三種雷達的大小不同,所能夠探測的距離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探測的最遠的其實是安裝在地面的雷達,最高能夠探測到56公里左右範圍。
45公里就是軍艦所能裝備的海軍雷達的正常水平,這一範圍已經遠遠超過戰列艦的攻擊範圍了,對戰列艦的提升毫無疑問是巨大的。
而安裝在飛機上的雷達,因為是小規模雷達的原因,探測的距離自然也進行了大幅度的縮減。
根據特斯拉所提供的彙報,飛機上所裝載的雷達所能夠探測的距離只有30公里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32公里。
但不管怎麼說,30到32公里的探測距離對飛機來說也完全足夠了。
阿瑟不確保敵人會不會擁有雷達這樣的技術,但敵人的雷達技術最多也只是和澳大拉西亞位於同一水平。
畢竟是自己付出了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才研究出來的技術,阿瑟對於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諸多專家的能力還是十分信任的。
當然,王室每年所花的研究資金,也讓阿瑟對於雷達這樣的技術有著充分的自信。
32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