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義大利不同。雖然義大利也是一個歐洲列強,不過義大利既沒有英法廣袤的殖民地,也沒有美國和澳大拉西亞那樣龐大的本土和豐富的礦產資源。
而且義大利統一的時間也太晚,再加上國內的礦產資源比較貧乏,很難建立龐大的工業。
本土的限制讓義大利很難成為超級列強,這樣的情況和亞洲的島國是十分相似的。
不過,島國人有著非常瘋狂的野心和想法,島國軍隊的作戰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義大利就不同了。義大利軍隊的作戰能力直接導致義大利無法和其他列強競爭。在這種局面之下,義大利最好的結果也只是保住自己末等列強地位,並且尋求其他列強的幫助。
其實早在之前,墨索里尼就試探過英法關於衣索比亞的態度。
英國人是堅定的反對的,畢竟英國的勢力就集中在東非,對義大利的擴張很是忌憚。
但法國人就恰恰相反了。首先,法國人的殖民地集中在西非和東非,和衣索比亞有著非常遙遠的距離。
其次,支援義大利吞併衣索比亞,其實也是給英國人使絆子。
讓英國人頭疼是法國人的一貫政策,這也讓法國人選擇了支援義大利,支援義大利吞併阿比西尼亞帝國。
雖然獲得了法國人的支援,但義大利還是沒有選擇悍然發動對衣索比亞的入侵。
畢竟法國人可沒計劃幫助義大利對抗英國,如果不重視英國人的意見,就代表著墨索里尼要和英國人單挑嗎?
但現在是一個好機會。
印度發生叛亂之後,英國人的注意力就幾乎全部集中在了印度。為了保證歐洲在這段時間不會出現問題,英國人放鬆了對一些國家的戒備,義大利自然也包括在內。
經過墨索里尼的多次試探,確定英國人不會反對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帝國之後,墨索里尼這才放下心來,並且命令軍隊開始研究對阿比西尼亞帝國的進攻計劃。
1930年4月17日,義大利和法國達成了關於東非地區的協定。
這份條約約定,法國在外交方面支援義大利發動對東非地區的殖民,並且承諾在義大利發動戰爭期間不會進行包括外交,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在內的各種方式的反對。
作為回報,義大利和法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且放棄對整個北非的主權索求。
這份協定被稱作《意法協定》,也代表著義大利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入侵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底氣。
為了保證英國人不會干涉自己的戰爭,墨索里尼選擇向英國人承諾,不會在英國人平叛印度的時候添亂,並且不會加入和法國的同盟對抗英國,獲取了英國對於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同意。
外交方面做好一切準備之後,1930年5月15日,義大利政府藉口意屬厄利垂亞有兩名殖民地士兵在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邊境失蹤為理由,要求派遣軍隊進入阿比西尼亞帝國搜尋。
本來這只是一份正常的外交商議,但阿比西尼亞帝國得知義大利慾要派遣的軍隊數量之後,直接憤怒的表示了拒絕。
就算義大利真的失蹤了兩名士兵,也不需要出動一個師計程車兵來尋找吧?
更何況,邊境從來沒有看到過義大利計程車兵,這樣的藉口也不過是欲加之罪罷了。
被阿比西尼亞帝國堅定的拒絕之後,義大利王國也不裝了,表示為了兩名失蹤士兵的安全,只能被迫發動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戰爭。
5月16日,義大利正式向阿比西尼亞帝國宣戰。
5月17日,阿比西尼亞帝國向義大利宣戰,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開打。
為了一雪前恥,十萬義大利軍隊浩浩蕩蕩的奔赴阿比西尼亞。
其實如果算上義大利在兩個殖民地的軍隊的話,這次出動計程車兵人數已經超過12萬,接近之前義大利王國入侵衣索比亞時的8倍。
動用數量如此眾多計程車兵,也恰恰證明了墨索里尼對於入侵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堅定。
對於墨索里尼來說,只有徹底的掌握阿比西尼亞帝國,構建連成一片的義大利東非殖民地,義大利才有希望變得更強,他才有希望構建自己野心中的龐大帝國。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