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德國在歐洲所創造的優秀戰績,讓全世界的國家都明白了兩個事實,那就是騎兵的衰弱和坦克的崛起。
雖然並不否認騎兵在某些特殊的地形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在正面的戰場上,騎兵在面對坦克時,往往只有被屠殺的局面。
當然,或許在面對島國那樣以鐵皮坦克出名的國家的時候,或許會有其他結果。
但澳大拉西亞並不缺少鐵礦,哪怕是輕型坦克,裝甲也是完全可以抵擋騎兵部隊的。
更不要說中型和重型主戰坦克,強大的火力和優秀的裝甲防護能力,哪怕站著讓騎兵部隊打,騎兵都沒有任何辦法。
除了騎兵衰弱和坦克崛起的事實之外,德國在閃擊戰中普遍採取的步坦協同作戰方式,也得到了澳大拉西亞的重點關注。
在一戰中是沒有步坦協同這個作戰方法的。因為一戰的坦克趴窩率太高,坦克在戰場上一動不動,坦克後面的步兵也就成了活靶子。
但20多年後的現在,各國的坦克技術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比較鮮明的一點,就是坦克的故障率已經大幅度降低,並且已經成了各國的主力部隊之一。
德國之所以在歐洲大殺四方,除了德國軍隊能夠悍不畏死的發動進攻之外,德國裝甲部隊帶給其他國家的衝擊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法國之所以在和德國的作戰中處於下風,除了法國人在戰前的畏懼心理,以及對於馬其諾防線的依賴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法國對於裝甲部隊並不重視,裝甲部隊的數量遠遠沒有德國那麼誇張。
其實想想也不奇怪。法國和英國相比,明顯是在一戰中遭受傷害更大的那個國家。
一戰帶給法國人的傷痛本來就很大了,一戰後期的美國大流感,帶給了法國人火上澆油一般的悲痛。
好不容易用十多年的時間走出一戰和美國大流感帶來的陰影,經濟危機又緊接著爆發。
法國那剛剛恢復的經濟和工業再一次遭到沉重的打擊,也讓法國人徹底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成為世界霸主的希望。
甚至就連法國人一直吹噓的歐洲霸主,水分都是很大的。
如果法國人真的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霸主,法國為什麼還要主動的修建馬奇諾防線,而不是再次將德國這個手下敗將打怕呢?
法國動用了大量的預算修建馬奇諾防線,在陸軍和海軍方面的投入自然也會降低。
戰爭爆發到現在,法國都沒能擁有大規模的裝甲部隊,這也是法國軍隊面對德國軍隊節節敗退的原因。
如果不是英國空軍及時支援法國,光是憑藉法國人那飛機數量,明顯不是德國和義大利的對手。
而在二戰中喪失了制空權所帶來的影響,自然也不用多說。
1936年7月17日,澳大拉西亞第一批運輸向英法的物資成功抵達法國南部港口馬賽。
英法對這批物資還是比較重視的,因為這批物資不僅擁有40萬支步槍、2225門火炮和120輛坦克,還擁有220架飛機、550輛卡車和1200輛摩托。
當然,英法肯定不是無償獲得這批武器裝備支援的。
根據阿瑟和英法大使的約定,這批武器裝備由英法自由分配。英法也將根據各自獲得武器裝備的比例,按照低於目前市場價20%的價格,向澳大拉西亞支付武器的購買資金。
雖然給英法打了八折,但澳大拉西亞肯定是不會虧的,甚至還會大賺一筆。
要知道,現在的武器價格相較於澳大拉西亞生產這批武器裝備所處的和平時期,已經上漲了至少30%。
這還是因為戰爭持續的時間不長,各國武器裝備消耗的數字都不大的原因。
伴隨著戰爭的持續,各國對武器裝備的空缺和需求越來越大,到時候的武器裝備也就會越來越值錢。
當然,不管什麼情況,澳大拉西亞都不會虧。
除了支援給英法的步槍,機槍和火炮這些裝備都是最新生產的之外,坦克和飛機全部都是澳大拉西亞庫存的落後產品。
當然,和英法最先進的坦克和飛機相比,其實也算是目前歐洲一流的科技,拿來打這場戰爭完全可以。
這些坦克和飛機,對英法來說就是解了燃眉之急。
為了撤退那30多萬的軍隊,英法在敦刻爾克到里爾一線,已經損失了超過500架飛機。
雖然兩國國內也都在不斷的生產著武器裝備,但一個強大的國家從和平狀態完全轉變到戰爭狀態,明顯是需要很長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