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整個捷克境內,有接近一半的人口都是德國人。這也代表著,一旦捷克內部的德國人選擇支援德國,捷克政府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也就變得十分尷尬。
因為剩下能夠支援這場戰爭的,就只剩下捷克人和其他的非德國裔人口。
一旦所有的德國人都倒向了德國那邊,捷克根本無法抵抗德國人的進攻。
1936年5月3日,波西米亞共和國宣佈加入德意志帝國,成為年齡最小的德意志帝國中的邦國。
德國政府對波西米亞也十分重視。在波西米亞加入德意志帝國的當天,德國政府正式宣佈,在波西米亞建立自治政府,地位等同於巴伐利亞等邦國。
德國人的倒戈加速了這場戰爭。兩天之後,德國軍隊正式擊敗捷克地區的奧地利軍隊,並且兵圍布拉格。
此時的捷克政府已經陷入混亂。捷克地區的德國人數並不,就連政府所在的布拉格,都有著大量的德國官員和市民。
邊境線對面,是數萬嚴陣以待的義大利軍隊。
一旦這些人再次投入到戰場上,對奧地利帝國來說,將會是致命的打擊。
但正是這樣的俄國軍隊,和奧匈帝國軍隊打的有來有回,甚至還多次佔據了優勢。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奧地利完全不是德國人的對手,甚至連正面對抗都很難。
捷克地區的淪陷改變了英法觀望的態度,也讓德國內部對於這場戰爭擁有了較大的自信。
面對著德國軍隊的瘋狂進攻,這些捷克軍隊完全無法阻擋。圍攻了五天之後,捷克地區最重要的城市布拉格宣佈告破,捷克政府逃亡到東南部的布林諾。
雖然義大利在人口方面絲毫不弱於法國,但這不代表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就能夠和法國人相提並論了。
而其他的歐洲國家也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巴爾幹國家的陸軍戰鬥力比較強大。單從陸軍戰鬥力來說,巴爾幹國家是要超過法國的。
在一戰中,義大利軍隊的表現只能說是一塌糊塗。當時的俄國還是沙皇政府統治階段,俄國軍隊的戰鬥力很差,並且軍隊的紀律一般,武器裝備和後勤供給也十分糟糕。
“是,我明白了。”丹尼爾首相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任何話語。
為什麼呢?原因之一,澳大拉西亞的人口規模已經趕超了法國,人口方面的劣勢相對來說已經不存在了。
相對於前二來說,第三名是爭議比較大的。法國人認為,自己的陸軍戰鬥力仍然是世界前三,甚至和澳大拉西亞不分伯仲,只是稍微落後德國人罷了。
但義大利,同樣作為列強之一,在對戰奧匈帝國時,居然被十萬奧匈帝國軍隊攔在了邊境線以外。
甚至少部分澳大拉西亞的精銳軍隊,在面對德國精銳軍隊時,也能打個有來有回,雙方互有傷亡。
也是在當天,波西米亞共和國正式接管了布拉格,並且宣佈捷克政府非法,波西米亞政府才是捷克地區的合法政府。
目前在各國政府的認知中,德國陸軍的戰鬥力已經重新來到了世界第一。沒辦法,德國軍隊在波蘭和奧地利戰場上的表現都非常優秀,一個月擊敗波蘭的成績,更是讓所有列強都驚掉了下巴。
捷克政府不會允許這麼做,斯洛伐克政府同樣也不會。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就連奧地利地區的奧地利人,對政府的忠誠度都未必有那麼高。
早在戰爭爆發之後,義大利就在西北部邊境部署了大量的軍隊。沒辦法,義大利和法國是鄰國,就註定了邊境有可能遭到法國軍隊的進攻。
畢竟也是維持國家幾十年的皇帝,如果沒有一定的威望和支援度,奧地利帝國還真不一定能夠存續到現在。
雖然法國已經遠遠比不上德國,但也不是一個小小的義大利就能夠碰瓷的。
如果不是後期奧匈帝國面臨三線作戰,最終內部崩潰的話,恐怕義大利能不能突破奧匈帝國的邊境線都是個問題。
損失了捷克地區的奧地利,充其量只是歐洲地區的中等國家,連列強的體量都沒有。
這對於寄希望在繼續連任,並且帶領奧地利人打贏這場戰爭的丹尼爾首相來說,毫無疑問是沉重的打擊。
在德國人之後,真要論陸軍戰鬥力的話,歐洲各民眾普遍願意選擇澳大拉西亞。
更大的問題是,丹尼爾首相曾經是奧地利堅決的主戰派,甚至做到了力排眾議,主張堅定的對德國作戰。
現在戰事不利,壓力最大的自然也就是丹尼爾首相了。丹尼爾首相能甩鍋,卡爾一世自然也能將戰爭的責任全部甩脫到丹尼爾首相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