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總統更想做的,其實是保住自己的總統寶座,讓自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羅曼部長,既然你已經有了充分的計劃,那麼我任命你為外交訪問團團長,負責和英國人商議的事情。
我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讓英國人加入這場戰爭,並且動用一切代價打敗德國人,你明白了嗎?”阿爾貝總統沉聲詢問道。
對身居高位的阿爾貝總統來說,主戰派和主和派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兩個派系爭論的事情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順應民意,並且儘可能擺脫自己的責任。
讓羅曼部長成為外交代表團團長去拉攏英國人加入戰爭,這明顯是偏向主戰派的。
但同時,阿爾貝總統也沒有完全同意羅曼部長的提議,也對自己將來可能的主和行為留了一定的餘地。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如果羅曼部長能夠成功,迫使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加入對德國的作戰,那麼阿爾貝總統就是堅決主戰的。
但如果羅曼部長失敗了,只剩下法國單獨面對德國的話,那對不起,阿爾貝總統就是堅定的主和派,一切主戰的行為都是羅曼部長慫恿的。
如此進退都有餘地的方案,阿爾貝總統簡直滿意極了。在向羅曼部長下達命令的時候,阿爾貝總統的臉上也浮現出笑容。
雖然是滿意自己計劃的笑容,但在那些主和派看來,阿爾貝總統的行為,就是對羅曼部長主戰想法的肯定和讚賞。
這也讓那些主和派看向阿爾貝總統的眼神上帶著憤怒,他們痛恨這個背叛者。
再看羅曼部長,雖然有些驚訝阿爾貝總統如此輕易就答應了自己的計劃,但也沒有多想,保留著軍人的果敢,一臉堅定的說道:“遵命,總統閣下。”
1936年4月9日,法國派出了外交訪問團,緊急前往英國倫敦,並且在當天宣佈進行全國總動員。
在遙遠卻又很近的英國倫敦,此時也在爆發著一場關於德奧戰爭的爭吵。
對於這場戰爭,英國人是想看到的,但又是不想看到的。
對英國人的地區平衡政策來說,德意與法奧之間爆發的戰爭,是一場相當完美的地區內耗,能夠加強英國對於歐洲的控制。
但要命的是,此時的歐洲實力已經不太平衡。吞併了波蘭的德國,明顯已經是除大英帝國外最強大的歐洲國家。
再看看對抗德國的法國,國內主和派佔據了政府的絕大多數,就連法國民眾也大多都是主和派。
指望著一個全國上下都懼怕戰爭的法國打贏德國,那還不如指望奧地利能夠爆種,面對德意的夾擊還能打個五五開呢。
這就導致一個嚴峻問題的發生,那就是勝利的天平已經偏向德意。相較於法國來說,目前德國的威脅是要更大的。
英國人似乎又回憶起了20年前德國軍隊的恐怖,以及那次恐怖的歐洲大戰。
關於德國和奧地利之間的戰爭,英國國內大體上擁有三個派系。
第一個派系以首相鮑德溫為首,主張不參與,但儘可能讓這場戰爭保持平衡,就讓法國和德國兩個國家去玩消耗吧。
第二個派系以一些軍方的高層為首,主張參與戰爭,避免德國這個更大的威脅做大做強。相較於已經衰落的法國人,德國才是那個歐洲最要命的威脅。法國明顯無法阻止德國人,要是放任德國繼續吞併更多的土地,英國只靠著英倫三島,完全不可能是稱霸歐洲大陸的德國的對手。
第三個派系,以一些保王黨和民眾為首。這些人對於戰爭並不在意,他們關注的是目前王位的危機。
畢竟自家後院都著火了,誰還有閒心去關心別的國家的戰爭呢?
和法國不太相同的是,鮑德溫首相和愛德華八世之間的王位危機,促使一些保王黨開始反對鮑德溫首相。
兩個派系僵持不下,也是英國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愛德華八世對於戰爭的問題並不關心,他只在乎他能否順利的迎娶到辛普森夫人。
這也讓英國缺乏那個一槌定音的角色,哪怕是首相鮑德溫,也完全無法統一英國政府內部的聲音,讓英國人一致對外。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