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讓愛德華八世沒有想到的是,以鮑德溫首相為首的英國內閣,果斷的拒絕了愛德華八世的提議。
讓鮑德溫首相能夠果斷拒絕愛德華八世的原因,是內閣獲得了來自教會和各自治領政府的支援。
早在上一次愛德華八世求娶辛普森夫人的時候,不只是內閣,連英國教會和各自治領政府,都紛紛表達了反對的態度。
能讓內閣政府、教會和自治領政府站起來共同反對的,除了現在的愛德華八世之外,近50年來好像也沒有哪位君主能夠做到了。
愛德華八世的做法對他的王位造成了衝擊,民眾對愛德華八世表達了不滿,媒體也公開宣稱,一個兩次離婚的女人,不配做大英帝國的王后。
要知道,根據喬治五世時期所簽訂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任何關於國王頭銜和王位繼承問題的變動,必須要經過英聯邦所有自治領政府的批准。
英聯邦自治領政府包括加拿大,南非和愛爾蘭。在這次事件中,除了愛爾蘭政府表示不關心的態度之外,加拿大和南非自治領政府,均表示了反對。
愛德華無奈,只能向鮑德溫手相進行施壓,堅定的公開表態:“她不在我身邊,皇冠對我來說毫無意義。”
但愛德華八世錯誤的低估了英國民眾,政府和教會反對他娶辛普森夫人的決心。
就在愛德華八世公開表態的第二天,英國首相鮑德溫給了愛德華八世三個選項:要麼,愛德華八世放棄迎娶辛普森夫人,為英國重新找到一個合格的王后,大家皆大歡喜。
或者,愛德華八世違背英國內閣意志,強行迎娶辛普森夫人,英國內閣將全體辭職。
最後一個選項,那就是愛德華八世退位。只要愛德華八世不是英國國王,那麼他娶誰和英國內閣就毫無關係。
這三個選項中,放棄迎娶辛普森夫人明顯不符合愛德華八世的想法。對辛普森夫人已經過度著迷的愛德華八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她的。
第二個選項其實也不太可能。英國國王的權利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違背內閣的意志,甚至迫使全體內閣辭職,這隻會讓英國的王位更加動盪。
更何況,反對愛德華八世迎娶辛普森夫人的並不止內閣政府,還有各殖民地政府和教會,甚至廣大的英國民眾。
愛德華八世能逼迫英國內閣政府辭職,難道還能逼迫所有殖民地政府辭職,並且廢除教會人員的身份嗎?
明顯不可能。愛德華八世沒有這樣的地位,在民間也沒有崇高的聲望,這麼做只是自尋死路。
鮑德溫首相看似給了愛德華八世三個選項,但愛德華八世最終能選擇的只有最後一個,那就是退位。
愛德華八世和鮑德溫首相互相明牌的訊息,瞬間變成了歐洲的火熱新聞。
大家都在好奇,在和內閣政府有著這樣激烈的衝突的時候,愛德華八世到底會怎麼選擇?
是接受政府的提議,放棄迎娶辛普森夫人,繼續做高貴的英國國王,還是就此放棄王位呢?
在大多數人的心中,王位的重要性遠高於一個小小的辛普森夫人。這也讓大多數普通人認為,愛德華八世遲早會退讓的,因為他不可能捨得已經拿到手中的王位。
英國陷入混亂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德國和義大利的耳中。
對此時的德國和義大利政府來說,這簡直是一個好到不能再好的好訊息。
至少在英國的王位危機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之前,英國人應該沒有什麼閒工夫來干涉歐洲的局勢。
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機會,德國政府決定抓住這個機會,為自己創造足夠的收益。
1936年4月4日,德國軍隊大量南下,陳兵在和奧地利的邊境。
4月5日,德國政府照會奧地利政府,要求奧地利割讓捷克地區中居住著大量德意志人的蘇臺德地區。
德國人只給奧地利政府三天的時間考慮。三天之後奧地利政府還沒同意,德國將不惜動用武力手段,幫助廣大的德意志人迴歸祖國的懷抱。
德國政府這樣的行為,瞬間點燃了歐洲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