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裝甲部隊繼續乘勝追擊,留下一部分步兵和炮兵收縮對波蘭第一集團軍的圍剿。
11月7日,德國第二集團軍對波蘭第一集團軍展開了全面進攻。波蘭第一集團軍已經進入了包圍圈,他們除了逐漸被德國人縮小防線之後,再也不能做任何事情。
11月11日,俄國出兵第11天,俄國軍隊距離波蘭的首都盧布裡已經很近。
11月12日,德國軍隊也順利抵達盧布林周邊,德國和俄國成功實現了合圍盧布林。
雙方都很有默契,德國和俄國軍隊並沒有爆發想象中的衝突,雙方對於共同圍剿盧布林擁有很大的興趣。
11月15日,德國空軍對盧布林展開了大規模轟炸,並且投擲了上萬份勸降書。
11月22日,堅守了一週的時間之後,波蘭政府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歷時一個多月的波蘭戰爭終於結束。
德波戰爭結束了!
這是自11月22日之後,歐洲最大的新聞。
一個曾經擁有70萬軍隊,並且擁有大量坦克和飛機的中等強國,在德國軍隊的圍剿之下,只堅持了一個月多一點點的時間。
雖然中途有著俄國軍隊的參與,但那時候的波蘭已經喪失了他們的首都,戰爭的失敗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這場戰爭讓歐洲國家重新認識了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哪怕在一戰後遭受了長達20年的限制,德國陸軍的戰鬥力仍然是歐洲頂尖。
更要命的是,吞併了波蘭大部分地區的德國,國家綜合實力將迎來巨大的提升。
波蘭地區將成為德國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每年能夠為德國貢獻大量的糧食和其他物資。
德國所佔領的2000多萬波蘭人口,也能夠為德國提供額外的上百萬軍隊。當然,想要保證這上百萬波蘭軍隊的戰鬥力和忠誠度,就得靠著德國軍隊的洗腦和其他的各種手段了。
雖然戰爭結束了,但這不代表波蘭地區的混亂就此終止。
畢竟佔領波蘭的可是德國和俄國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關於佔領區的具體劃分,才是接下來英法比較關注的好戲。
一旦兩個國家對於佔領區的劃分起了衝突,局勢就會如同英法所預料的那樣,從德波戰爭演變為德俄戰爭。
如此一來,英法就能夠徹底的作壁上觀,靜悄悄的看這場足夠吸引人的大戲。
1935年11月23日,德國政府照會俄國政府,邀請俄國政府在華沙舉行談判。
談判的重點,自然是關於波蘭國土的劃分。
雙方分蛋糕的並不止一個波蘭,還有波蘭之前所控制的立陶宛王國。
對於德國和俄國來說,這些土地其實都挺重要的。
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獲得了這些土地,因為和本土相連的優勢,可以將其輕易的轉化為自己的本土。
立陶宛還是波羅的海沿海國家,擁有更多的海岸線,對國家的發展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很快,俄國政府就同意了德國政府的邀請。
雙方的和談約定在12月15日,在波蘭原首都華沙舉行。
在此之前,雙方維持各自佔領的區域,並且嚴格約束前線軍隊的一切行為。
很明顯,無論是德國還是俄國,都不願意在此時和對方發生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