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研發原子彈肯定是有意義的。這不僅代表著在人造武器技術方面的提升,同樣也代表著人類在科技方面的進步。
從原子彈誕生開始,之前的軍事理論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沒有原子彈的情況下,戰爭中人海戰術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口更多的國家在戰爭中也會具備更多的優勢,畢竟這除了代表更多計程車兵來源之外,也代表著在派遣充足的作戰力量之時,在生產方面也擁有一定的能力。
但原子彈發明之後,人數的優勢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哪怕只是研發失敗的第一枚原子彈莫斯,它的殺傷半徑就高達700米左右,大約2到3平方公里內的人造建築物都會面臨極大的損壞。
這還只是一枚只有一公鈾235,並且鈾235的利用率只低到1.2%的試驗彈。
美國在廣島投放的小男孩可是裝有整整64公斤鈾235的,預計能夠造成的爆炸威力,可是相當於整整1.5萬噸TNT當量的。
只要能夠取得制空優勢,這樣的核彈無論是對敵人的重要設施還是對敵人的地面部隊,都是相當巨大的打擊。
但使用原子彈也要考慮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否會引起和轟炸國家的仇恨。
畢竟原子彈造成的傷亡遠超於之前的武器,之後的輻射對轟炸地區的傷害,所持續的時間甚至比一個國家的壽命還要長。
這也代表著,澳大拉西亞使用原子彈轟炸的地區,在幾十上百年後,核輻射都依舊存在。
不過,縱使有著再多的缺點,都不能阻擋澳大拉西亞研發原子彈的決心。
根據歷史的經驗,在美國研發原子彈的同時,德國也在進行著相關方面的試驗。
甚至德國的原子彈研發還要早於美國。如果不是當時德國的攻勢取得了順利,並且嚴謹的德國人並沒有將希望寄託在機率比較渺茫的核武器的情況下,可能最終率先研發出核武器的就是德國人了。
這對於世界局勢的改變自然不用多說,也只能說明一件事情,任何科技在取得領先之後,都不能放鬆警惕。
總的來說,莫斯的成功爆炸,對澳大拉西亞絕對是一件好訊息。
雖然槍式結構會浪費大部分的鈾235,但這不代表他就不是能夠運用到戰場上的原子彈了。
至於愛因斯坦所提到的新的環裹式設計,那就得看接下來的核武器實驗能否取得更加成功的結果了。
而在核武器研發試驗小組這邊,大量緊張的測算和會議仍在進行。
除了設計和探討新的核武器設計理念之外,研發試驗小組的下一步任務,就是探索新的核原料。
鈾235雖然能夠完美的發揮鏈式效應,也是澳大拉西亞核武器實驗中的初步選擇。
但這並不代表鈾235就是核武器最終的答案了。首先就是鈾235並不容易裂變,它在目前原子彈的設計中的利用率並不高。
哪怕更改了原子彈的設計理念,所能夠達到的利用率,最高也只是槍式構造的10倍左右。
這也代表著,被用於製造原子彈的鈾235,差不多隻能有其中的12%被利用,其他的在原子彈的設計理念中,相當於是被浪費了。
想要從鈾礦中提取足夠的鈾235並不容易,這也代表著目前的原子彈並不能大規模製造,只能夠作為數量並不多的底牌武器。
輕輕的搖了搖頭,這些明顯燒腦的問題還是交給核武器研究試驗小組去做吧。
阿瑟微笑著,將目光還是放回了國內。
這枚並不成功的原子彈試爆成功,對阿瑟來說彷彿卸下了肩上的重擔。
接下來澳大拉西亞只需要進行常規的戰爭準備,有事沒事多建造一些軍艦,讓軍隊進行充分的訓練即可。
等到戰爭爆發,澳大拉西亞的航空母艦會展現自己的威風,原子彈也會在戰爭進入僵局的時候,發揮出自己獨有的戰略威懾作用。
至於島國人會不會像歷史上那樣,哪怕美國人投放了原子彈,仍然堅信美國人不會擁有第二枚同樣威力的原子彈,這就得看這個世界島國人的選擇了。
如果他們仍舊堅持戰爭,那正好,澳大拉西亞可以擁有充足的理由投放更多的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