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就是大英帝國的幫三攻二政策。簡單一點來說,這部分外交政策的基本含義,就是拉攏世界第三,針對世界第二。
英國人在這次行動中採取了中立,這絕對是德國最想看到的結果。
只要英國人不會支援法國,法國就絕無可能發動一場和德國之間的戰爭。
畢竟法國人也不傻。就演算法國能夠成功打贏德國,戰爭之後的法國也絕對不會是英國人的對手。
正是本著這樣的想法,法國人並未在外交方面有任何過激的反應,只是將管控託管共和國的軍隊全部調回了國內,並且繼續部署到了法德邊境。
如此一來,法國60萬的軍隊,已經有超過30萬部署在法德邊境。
剩下的軍隊中,除了十多萬的新兵,還有十多萬的邊境駐防軍隊之外,可供調動的軍隊已經不足十萬人了。
能將大部分可以調動的軍隊部署在法德邊境,就已經證明了此時法國人對於德國的忌憚和重視了。
雖然這次外交危機被和平解決,但對於歐洲政治局勢的衝擊來說是巨大的。
英法接連對德國的妥協,這讓許多歐洲中小國家不得不正視德國這個已經廢除了任何限制的強國。
如果說之前的德國只是苟延殘喘的工業大國,那麼現在的德國,已經徹徹底底的成為了列強,並且在朝著最強的那個階梯邁進。
要說此時對德國最為戒備的國家,應該就是德國東面的鄰居,一戰後才誕生的國家波蘭共和國了。
德國能夠光明正大地廢除合約中的萊茵蘭非軍事區,那麼是否會收復整個東普魯士呢?
要知道,波蘭曾經被德國和俄國聯合瓜分,是一戰後才重新建立的國家。
一經建立的波蘭就吞併了德國的許多領土,此時的波蘭境內還有著數量眾多的德國人。
面對著瘋狂的德國軍隊,就連強大的英法都要暫避鋒芒。已經得罪德國的波蘭,能否在這樣的歐洲局勢中保全自己呢?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是根本不可能的。
歷史上德國的第一步擴張行動,應該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
但問題是,此時的捷克斯洛伐克隸屬於奧地利帝國,而奧地利帝國和法國結盟,德國的目標短時間內都不可能是奧地利帝國。
而德國西邊的國家,除了法國之外,也就只有低地三國了。
低地三國中,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早已經宣佈了中立,德國在沒有足夠的宣戰理由之前,不可能平白無故的送人話柄。
細看周邊的鄰國,能夠滿足小鬍子的胃口,並且還有足夠的宣戰藉口的國家,也就只剩下波蘭了。
特別是德國分割出去的但澤自由市被波蘭控制,這簡直是最好的發難藉口。
只不過,相較於萊茵蘭地區來說,德國並不確定英法會允許波蘭的覆滅。
為了能夠順利吞併波蘭,德國必須像幾十年前瓜分波蘭那樣,尋找到一個實力足夠的可靠的合作者。
波蘭因為比較偏東的地理位置,合作者的潛在目標也就少了許多。
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對波蘭並沒有想法,畢竟義大利和波蘭之間間隔了整個奧地利帝國。
從地圖上來看,能夠和德國一起瓜分波蘭的,或許也就只有之前同樣和德國瓜分過波蘭的俄國了。
俄國人統一之後,到目前為止都是十分低調的。
他們也完成了對英法的承諾,並沒有主動地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傳播到西方。
小鬍子並不確定自己能否說動俄國加入自己的行動,哪怕兩國瓜分的是龐大的波蘭。
但不管怎麼說,行動是肯定要行動的。哪怕俄國人並不同意瓜分波蘭,波蘭和德國註定也會有一戰。
正在思考計劃的小鬍子,眼中閃過了一絲興奮的瘋狂。他揮揮手,叫來了自己的心腹屬下。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