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拉西亞和島國之間,是面積大大小小的島嶼和群島。坦克雖然能在大一點的地區發揮作用,但小的島嶼作用就不明顯了。
反而是飛機,在任何地區都能發揮作用,作用性短時間內是要比坦克高的多的。
而且,島國人因為鋼鐵工業不太給力的緣故,再加上他們對坦克的研發比落後,導致他們的坦克實力並不強大。
如果阿瑟記得沒錯的話,歷史上島國在二戰中,可是投入了不少所謂的鐵皮坦克的。
這些鐵皮坦克的一大優點,就是皮薄餡大,很容易就會被澳大拉西亞的坦克摧毀。
只要能夠佔據空中優勢,在海軍對戰中用導彈偷襲島國的海軍,澳大拉西亞就能夠輕易獲得這場和島國戰爭的勝利。
如果島國人誓死不投降,那阿瑟也只能採取美國人的辦法,用核武器轟炸島國的城市,帶給這個狹小的島國以核平了。
實在不行,往富士山扔原子彈也是能解決辦法的。反正富士山已經有很久沒有噴發過了,阿瑟覺得澳大拉西亞有必要為島國解決這個安全隱患。
正當阿瑟的目光放在德國什麼時候突破英法的限制的時候,德國人也確實展開了行動。
只不過,德國既沒有恢復軍工生產,也沒有廢除萊茵蘭非軍事區。
德國的第一步行動放在了內部分裂的各邦國上,這也是法國人對德國最大的限制。
因為德意志帝國內部各邦國林立,帝國政府的權力實際上遭受了大量的限制。
說是帝國政府,其實相當於普魯士的王國政府。因為南德意志有巴伐利亞王國,北德意志還有漢諾威王國,以及數量眾多,大大小小的公國。
就連阿瑟的本家,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所掌控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也擁有一支人數超過5000人的軍隊。
這樣分裂的局面,是限制德國軍事實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國的陸軍總人數本來就被限制在15萬,更不要說這個額度還要和各個邦國平分了。
其中最大的巴伐利亞王國,所擁有計程車兵人數超過3萬,已經接近帝國政府軍隊的一半了。
這對帝國政府威嚴是嚴重的挑釁,是德國始終不能團結在一起應對外敵的主要因素。
對於這樣的問題,作為德國實際統治者的希特勒,是很明顯能夠看出來的。
因此,他的第一步行動目標,就放在了南德意志最大的邦國,巴伐利亞王國的身上。
現任的巴伐利亞國王,是路德維希三世之子,魯普雷希特國王。
這位國王出生於1869年,目前已經64歲的高齡。
希特勒第一步就將目光放在德意志境內最大的邦國,其主要原因還是魯普雷希特國王的王位並不穩固。
雖然他的王位繼承於自己的父親路德維希三世,但路德維希的王位可不是正常繼承得來的。
路德維希三世的父親是攝政王柳特波德親王,他是強行讓國會修改憲法,還讓自己成為巴伐利亞國王的。
而路德維希三世成為巴伐利亞國王的時候,已經是一戰爆發前夕的1913年11月5日了。
很不幸,之後的一戰德國慘敗,巴伐利亞爆發了革命,路德維希三世帶著全家逃離,成為德意志帝國中第一個帶頭逃跑的君主。
篡位加棄民而逃,兩個壞名聲加起來,就已經知道路德維希在巴伐利亞的支援度了。
雖然因為法國人想要削弱德國的心思,讓路德維希三世保住了自己的王位,但他在巴伐利亞的統治已經失去了支援。
這位在一戰後成功復辟的國王,既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援,也沒有得到民眾的信任,在1921年10月18日抑鬱去世。
他的兒子,當時老邁的王儲魯普雷希特繼位,成為了巴伐利亞國王。
雖然魯普雷西特國王的名聲相較於自己的父親路德維希三世來說好多了,但政府已經形成了勢力,也不可能心甘情願的效忠於王室。
而且,魯普雷希特的年齡也是一大限制。1922年初加冕的時候,魯普雷希特就已經53歲的高齡,在歐洲也算得上是老年人了。
政府根本不清楚這位老邁的國王能夠在王位上堅持幾年,自然也不可能平白無故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
在之後的十多年裡,盧普雷希特國王和自己的內閣展開了長時間的較量,但仍然沒有奪回權力。
沒辦法,巴伐利亞王國本應該在一戰中就已經滅亡,所迎接的應該是巴伐利亞自由邦才對。
如果不是法國人給王國強行續命,恐怕現在的魯普雷西特國王,應該還在外國當自己的流亡王室首領才對。
32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