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喬治五世這樣發言的態度上,其實就已經表明了喬治五世對愛德華王儲的厭惡,以及對喬治六世和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王繼位的認可。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喬治五世如此厭惡和反對愛德華王儲繼位,那麼他為什麼不換個王儲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對愛德華五世的限制了。想要換一個王儲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而且會對王室的名聲造成巨大的打擊。
想要換王儲,那麼就必須得證明王儲已經不適合繼續待在自己的位子上。
用這樣的方式更換王儲,就算喬治五世能夠做到,喬治六世繼位之後,王室的聲望也早已經不復存在。
所以,哪怕喬治五世不願意看到愛德華王儲繼位,也沒有太多的辦法來反對甚至廢黜愛德華王儲。
而愛德華王儲也確實沒有辜負喬治五世的期待。第一場婚姻就引發了憲政危機,也沒有任何後代,最終王位被喬治六世和平繼承。
此時喬治五世找上阿瑟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將來,英國的王位遭到危機的時候,阿瑟能夠幫助英國王室一把。
對於喬治五世的要求,阿瑟自然是點頭同意的。畢竟他和瑪麗王后是伊麗莎白公主的教父母,伊麗莎白公主上位對阿瑟來說沒有壞處。
而且,眼看著強敵當前,英國人內部穩定下來,對阿瑟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至少在二戰結束以前,阿瑟想看到一個更加強大的英國,這樣才能讓歐洲的戰爭變得更加混亂,才能更加消耗英國和法國這樣的殖民地帝國的底蘊。
而且,如果澳大拉西亞出手幫助英國王室,也自然能夠在二戰要求更多的土地,甚至達到順利和平接管的目的。
阿瑟的要求不多,一個完整的海峽殖民地,再加上印度洋的部分島嶼,以及對阿拉伯其他產油區的統治權,就已經足夠維持澳大拉西亞的霸權了。
至於印度和非洲,阿瑟是完全沒有興趣的。二戰之後,哪怕沒有美國的參與,俄國也註定不會放過極度衰弱的殖民地帝國。
殖民地的崩塌是遲早的事情,就算沒有其他國家的干涉,這些殖民地遲早也有獨立的一天。
除非阿瑟甘願將澳大拉西亞的大部分精力放在維持殖民地秩序上,但這對想要競爭全球霸權的阿瑟來說,明顯是不現實的。
二戰之前的列強可以強行的控制其他國家,二戰之後基本就只能靠經濟來把持了。
這也是阿瑟為什麼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市場,並且將菲律賓、加里曼丹這些國家全部加入其中的原因。
只要有統一市場的存在,這兩個國家就不會脫離澳大拉西亞的控制。
有些時候,經濟的把控比全方面的把控更有效,畢竟民眾會憎恨那個站在表面的人,他們看不到更深層的利益關係。
和喬治五世交談許久,阿瑟還是比較滿意的。至少從喬治五世的態度看來,英國王室沒有和澳大拉西亞交惡的想法。
這代表著什麼?英澳聯盟可以維持到二戰爆發,阿瑟也不用擔心世界局勢會出現不同於歷史的意外。
目前的世界局勢,歐洲的焦點仍然是德國和義大利的協約對抗法國和奧地利的同盟。
值得一提的是,對抗的雙方仍然被稱作協約國和同盟國,只不過兩大勢力的成員早已經天翻地覆。
英國人繼續保持了自己平衡政策的秉性,在這兩大軍事集團中沒有加入任何一方,而是保持了看戲一般的中立。
英國人保持了中立,阿瑟自然不會主動站出來。對澳大拉西亞來說,儘可能的削弱歐洲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特別是英法,都在阿瑟的削弱目標之中。這也代表著一件事,德國人必須要找到另一個強大的盟友,才能讓英國人放棄地區平衡政策,加入到和法國的同盟中。
問題來了,在歐洲範圍之內,又有哪個國家是德國的可靠盟友,並且能讓英國人也察覺到危險呢?
阿瑟看遍了整個歐洲地圖,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這個能力,也不會這麼輕易的就加歐洲的軍事對抗之中。
雖然只是一次簡單的站隊,但如果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爆發了戰爭,對於那些倉促站隊的國家來說,那可就不是一個好訊息了。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