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國家都為德國和義大利的協定進行各自的反應的時候,德國和義大利的內部,此時卻是一片祥和。
在德國和義大利的協定簽署之後,希特勒並未著急返回德國,而是順著墨索里尼的邀請,在威尼斯展開了一次兩國元首之間的高層會談。
說起來,這應該是德國和義大利兩國元首第二次正式的私人會談。
哪怕之前兩國簽訂協定的時候,也不過是各自的外交部長出面,雙方的元首並沒有親自出馬。
希特勒能夠應邀親自訪問義大利,其實已經證明了他放棄了之前對於義大利和墨索里尼的成見。
是的,哪怕墨索里尼在進行爭奪權力和獨裁統治方面是希特勒的前輩,但在第一次和墨索里尼會見之後,希特勒對墨索里尼其實是有不小的成見的。
起因是希特勒第一次受邀訪問義大利的時候,最開始是非常期待和墨索里尼的會晤的。
希特勒甚至還在私下對自己的屬下的談話中,將他與墨索里尼的會面稱為“偉大的會晤”。
但等到見面的時候,希特勒就被墨索里尼誇張的場面驚訝。為了體現自己的排場,墨索里尼在歡迎希特勒的時候,動用了大量的儀仗隊和民眾歡迎。
要知道,當時兩人會見的時候,是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別說義大利了,就是經濟危機相對沒有那麼嚴重的國家,也斷然不可能做到讓民眾自發的圍聚在一起,來歡迎某一個人。
但墨索里尼愣是做到了,怎麼做的先不管,他在之後和希特勒會面的幾天時間,保持著相當誇張的排場和場面,讓已經掌握德國政權希特勒都驚訝不已。
但驚訝歸驚訝,希特勒可不會沉迷在這樣大排場中,反而對於喜愛大排場,愛慕虛榮的墨索里尼鄙視不已。
而另一邊,在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兩人舉行私人會談的時候,激動又心急的希特勒迫不及待的向他認為的親密“戰友”表達自己的想法。
憑藉著自己的良好口才和優秀的演講能力,希特勒向墨索里尼展現了自己的宏圖計劃。
但問題就來了,因為希特勒在口若懸河的時候,絲毫沒有顧及到墨索里尼的想法。
這位一句話都插不上嘴的墨索里尼,對自己後輩希特勒的做法非常不滿,自然也就不會將希特勒的計劃聽在心裡。
兩個在行事方面有著如此巨大差距的兩國元首,初次見面自然也是不歡而散。
這也是希特勒對墨索里尼有偏見的原因。如果不是德國目前還遭受著巨大的限制,恐怕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握手言和還要等很長的時間。
威尼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第二次會談。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教訓,第二次兩人明顯誠意了很多。希特勒在講話時也會照顧墨索里尼的情緒,至少這場會談變成了真正的雙方會談,而不是希特勒單方面的大說其說。
只不過,墨索里尼仍然被希特勒所提出的大膽想法震驚到了。
別說是目前全部軍隊加起來只有15萬人的德國了,哪怕是經歷了多次擴軍的義大利,此時都不敢有這麼瘋狂的想法。
因為按照希特勒所提出來的大膽構想,德國和義大利將會瓜分奧地利帝國,匈牙利和波蘭,成為中歐最強大的兩個國家。
徹底統治整個中歐之後,德國和義大利將會西進,消滅法國這個歐洲大陸上的最強大的敵人,就幾乎已經實現了德意的歐洲霸權。
再往後就是跨洋消滅英國,和義大利共同瓜分整個歐洲的瘋狂想法。
如此瘋狂的想法直接震驚了墨索里尼,並且失態的驚呼希特勒是一個瘋狂的瘋子。
面對著墨索里尼有些失禮的驚呼,希特勒也並不惱怒。畢竟他也明白自己所提出來的計劃有多麼瘋狂,這幾乎代表著德國和義大利要與全世界為敵。
“希特勒閣下,你不覺得你的想法有些太過瘋狂了嗎?”稍微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墨索里尼有些不可置信地詢問道:“吞併奧地利和波蘭看起來美妙,但卻代表著我們要和英法為敵。
恕我直言,就目前我們兩國的軍事實力來看,很明顯無法是英國的對手。
更何況,澳大拉西亞也在密切關注著歐洲局勢。一旦歐洲進入戰場,澳大拉西亞將作為龐大的物品供應商,反而成為最終獲利的那個國家。
我不認為我們能在英法澳的聯手下獲得戰爭的勝利,除非你能為我們找到新的強大的盟友。”
聽到墨索里尼這麼說,希特勒也並未著急,反而一臉自豪的表示道:“伱擔心的問題我都已經考慮到了,如果歐洲真的爆發了戰爭,會有國家替我們拖住澳大拉西亞的。
甚至,如果它的前期準備計劃能夠成功,在整場戰爭中都不會有澳大拉西亞的加入。”
希特勒的回答自信滿滿,絲毫沒有擔心澳大拉西亞這個攪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