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想徹底坐穩世界霸主的寶座,人口就必須得想盡辦法突破一億人。
在英國人的干涉下,這場所謂的調停會議其實就是為了給巴拉圭爭取時間的談判。
法國人自然也明白這一點。在整個談判期間,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條件都很誇張,明顯任意一方是不可能接受的。
在提出相當離譜的條件的同時,無論是玻利維亞還是巴拉圭,都在大量購買著相應的武器裝備。
不過在武器裝備的購買方面,兩個國家根據各自不同的理念,購買的方向也並不一樣。
玻利維亞還是秉持著大手筆的原則,因為有著來自法國和美孚石油公司的貸款,玻利維亞購買的武器裝備全部是坦克和飛機,還有一些大口徑火炮等等重武器。
而巴拉圭就不一樣了。本來巴拉圭在輕武器方面就嚴重緊缺,他們購買武器的重點方向就是包括步槍,機槍和小口徑火炮在內的輕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也各自聘請了來自澳大拉西亞和法國的陸軍教官,成為他們軍隊的指揮官。
這種情況在這個時代還是很常見的。小國家在陸軍戰術方面的掌握並不完善,他們在軍事方面的人才儲備也並不多。
大多數小國在爆發戰爭的時候,會向支援他們的大國聘請一些陸軍教官作為軍隊的指揮者。
在一戰之前,陸軍方面比較受歡迎的指揮官全部都是德國人。畢竟當時德國世界第一陸軍的名頭響徹全世界,德國軍校也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軍事學院之一。
至於現在,陸軍世界第一的名頭並沒有人認領。有人認為是靠陸軍打敗了德國的法國人,有人認為是在一戰中展現了強大陸軍戰鬥力的澳大拉西亞人,甚至還有國家認為島國和俄國也有資格競爭世界第一陸軍的寶座。
畢竟這幾個國家的陸軍數量和戰鬥力都算不錯,除了這幾個國家之外,其他的國家包括英國在內,陸軍的數量已經遠遠落後了。
巴拉圭大量進口輕武器而非重武器,也是澳大拉西亞軍事指揮團向巴拉圭政府提出的建議。
畢竟在北查科地區的草原叢林中,重武器實在難以發揮。雖然飛機確實能夠發揮出足夠的作用,但玻利維亞和巴拉圭本來就沒有多少飛機,他們能否充分利用強大的飛機都是個問題。
這就好比給冷兵器時代的國家一批熱武器,雖然熱武器也能發揮出一定的作用,但沒有相應的戰術運用,他們所發揮出的戰鬥力絕對比不過這個時代的軍隊,哪怕雙方的武器裝備處於同一水平。
飛機的價格太過昂貴,並不適合國小人少的巴拉圭。購買大量的輕武器彌補巴拉圭武器裝備的不足,才是澳大拉西亞軍事指揮團認為巴拉圭目前最應該要做的。
除了大肆購買武器裝備,巴拉圭在英國人的建議下,也進行了全國總動員。
雖然這個國家的人口很少,但在全國總動員的情況下,軍隊人數還是很快從3000人擴充到了6萬人。
而巴拉圭的對手玻利維亞,因為之前保持了好幾倍的人數優勢,讓玻利維亞放鬆了警惕。
雖然玻利維亞對此也進行了一定的動員,但並不是影響生產的全國總動員,而是靠近北查科地區的邊境動員。
雖然這也讓玻利維亞的軍隊突破了3萬人,但相較於巴拉圭不顧一切的6萬人,在人數方面反而落於下風。
1931年5月22日,因為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分歧過於巨大,英國人所組織的調停會議正式宣告失敗,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戰爭繼續。
玻利維亞軍隊還以為能夠繼續勢如破竹一般擊敗巴拉圭,沒想到他們的攻勢很快被巴拉圭順利阻擋,並且前線落於下風,開始由攻轉守。
在澳大拉西亞軍官的指揮下,巴拉圭軍隊對前線幾個重要的軍事堡壘發起了突襲,在玻利維亞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很快就攻克了被玻利維亞人佔領的幾個軍事堡壘。
這還沒完,因為英國人的大力支援,一大批武器裝備被緊急調往巴拉圭,並且順利武裝到巴拉圭的軍隊。
憑藉著新到來的武器,巴拉圭很快在前線佔據了優勢,打的玻利維亞軍隊節節敗退。
此時的玻利維亞人和背後的法國才感覺到不太妙,意識到巴拉圭很有可能已經進行了全國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