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做的,當然還是展現目前的電視機所展現出的穩定度。
畢竟電視機是電視行業的載體。如果電視機的科技做不到投入商業化,那麼任何關於電視的行業的發展都是空中樓閣。
為了拓寬電視機和電視的市場,阿瑟決定在悉尼舉辦一次電視機博覽會,邀請世界範圍內的資本參與這次博覽會,並且在博覽會的當天公開發售電視。
為了吸引人眼球,有關電視機的博覽會在當天是要播放節目的。
如何選擇播放的節目呢?當然是目前世界範圍內比較著名的電影,也能利用電影本身的知名度作為宣傳。
經過思考,阿瑟還是決定在博覽會的當天播放澳大拉西亞之夢。
這部電影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十分特殊,對澳大拉西亞人和阿瑟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情感。
雖然是一部免費電影,但這並不代表這部電影投入成本就不高,製作就不精良了。
恰恰相反。作為第一部和免費的電影,這部電影在民眾的心中幾乎無法替代,每年都要免費播放好幾場,免費電影票甚至一票難求。
為了方便國內外的資本抵達悉尼,電視機博覽會舉辦的時間被釘在了兩個多月後,也就是1931年的四月中旬。
而在這將近兩個半月的準備時間裡,貝爾德電視機公司要製作數量足夠的用來展覽的電視機成品,並且要保證這些電視機的質量和測試品一樣,能夠穩定的接收電波訊號並且將畫面播放出來。
同時,電影公司也要將澳大拉西亞之夢這部電影製作成電波的形式,然後測試電波輸出的穩定性。
除此之外,還要在博覽會的現場建造比較穩定的輸出平臺,確保電波訊號能夠穩定的輸出和接收。
只有做到了這些,兩個半月後的電視機博覽會才能圓滿的舉辦。也正因為如此,阿瑟對於這些準備工作十分重視,並且命令參與舉辦的企業必須在這兩個半月的時間內踏實認真的工作,細心妥善的檢查。
不管是電視機的行業還是電視所代表的龐大市場,都足以讓阿瑟對這次博覽會十分認真。
當然,是還是很放心貝爾德在電視機方面的成就,以及目前澳大拉西亞在全世界範圍內所達成的領先地位的。
首先是在電視機的研究上,澳大拉西亞本來就少走了彎路並且提前了一步。
在目前電視機的研發上,有著兩種不同的道路。原理其實和收音機類似,電視機也是有著關於機械電視機和電子電視機的兩種不同的思路。
但問題是,民眾們對於電視機的要求不會侷限於收音機那麼簡單。
收音機還能有什麼要求呢?除了接收各種聲音節目比較穩定之外,也就是音質能夠清晰一點罷了。
這些要求無論哪種收音機都能夠很輕易的做到,在這樣的情況下,肯定是造價更低的收音機更受到民眾的歡迎了。
但電視機就不一樣了。電視機除了發出聲音之外,還能將畫面實時傳達給觀看的人。
這種能夠用眼睛看到的東西,不同的呈現方式帶給人們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畫面的清晰度,流暢度和亮度十分重要,也是影響電視機帶給民眾印象的重要因素。
這些要求之下,機械式電視機註定會被淘汰,甚至是在短時間內就會發生的事。
如果沒有阿瑟的干涉,不只是國外的電視機研發者,包括貝爾德在內,最開始研發的電視機都是機械式原理的。
機械式原理的電視機不僅呈現畫面的螢幕小,可供改進的方向也很少,並且體積太過笨重,運輸和移動也並不方便。
但電子式的電視機就不同了。雖然目前的螢幕也不是多大,但要比機械式的電視機螢幕大的多。
更重要的是,電子式的電視機雖然看起來也十分笨重,但兩個人就能讓電視機移動位置,這是機械式電視機根本辦不到的。
這也是阿瑟讓澳大拉西亞的電視機研發少走彎路的真正原因。在其他國家大部分研發方向都放在機械式電視機的情況下,澳大拉西亞在電視機行業的領先還真能夠保持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