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情況下,義大利獲得最終戰爭的勝利只能說是必然的結果。在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如果義大利還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那麼墨索里尼也該真的考慮這個國家是否有崛起的希望了。
雖然最終的結果讓墨索里尼滿意,但雙方的傷亡比例,簡直讓英法笑掉了大牙。
義大利一共出動了35萬陸軍,預計陣亡人數超過1萬人,累計負傷人數超過8.3萬人。
除此之外,還有大約1.5萬人的非戰鬥減員或者負傷,加起來的累計傷亡接近11萬人,已經是相當高的規模了。
而阿比西尼亞帝國這邊,50萬軍隊中大約有17萬人陣亡(預估),傷亡更是不可估計。
但考慮到阿比西尼亞帝國熱武器方面儲備很少,傷亡高也是理所應當的。
畢竟義大利軍隊的武器放眼歐洲也能稱作優秀,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武器甚至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
這場戰爭的結束並不是和約的簽訂,而是墨索里尼單方面宣佈。
1931年1月17日,墨索里尼公開宣佈將整個阿比西尼亞帝國領土併入義大利王國,並且表示會在新的領土範圍內派遣駐軍,幫助新的領土更快的恢復秩序,重新進入生產。
雖然說的天花亂墜,但實際上真正的目的就是防備阿比西尼亞人的反抗了。
阿比西尼亞帝國對於殖民反抗還是比較激烈的,這也是義大利王國第一次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戰爭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如果沒有數量足夠的駐軍,阿比西尼亞帝國再次掀起反抗,甚至趕走義大利人也不是沒可能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義大利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戰爭中沒有任何表示,但英國人還是接納了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允許其以貴賓的身份居住在倫敦。
這其實也是英國人在外交方面的策略。至少能體現出大英帝國對於義大利在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土山的不滿,和義大利人劃清界限。
但事實上,雖然在英法的主導下,世界聯盟對義大利進行了經濟制裁。
但這份經濟制裁只能說是不痛不癢。雖然包含糧食和其他很多的物資,但在最重要的兩項制裁,也就是禁運石油和封鎖蘇伊士運河上,卻沒有任何規定。
要知道,義大利本土沒有任何大型的油田,國內的石油消耗基本上仰仗於海外進口。
但凡對義大利進行石油禁運,義大利的坦克和飛機,甚至包括軍艦在內,都要癱瘓大半。
封鎖蘇伊士運河就更不用多說了。義大利是一個純粹的地中海國家,出海口全部位於地中海內部。
只要封鎖了地中海,義大利海軍想要靠近東非,就必須要經過直布羅陀海峽,繞過整個非洲,才能抵達東非。
先不說蘇伊士運河封鎖之後直布羅陀海峽會不會同樣封鎖,就算能夠透過,在繞路這麼遠的情況下,義大利人的後勤優勢也就煙消雲散了。
從這方面,也就能看出來英法其實都不想推動對於義大利的制裁。
也正因為如此,在整個戰爭中,墨索里尼十分自信,並且在戰後迅速宣佈佔領整個阿比西尼亞帝國,沒有考慮歐洲的輿論。
拋開歐洲輿論不談,在義大利國內,不少的義大利人對墨索里尼讓國土擴張數十萬平方公里還是非常滿意的。
哪怕是一戰,義大利的擴張其實都不大。哪怕吞併的只是一個殖民地國家,也足夠讓許多意識形態激進的義大利人進入狂熱狀態了。
因為義大利國王的權力已經被架空,民眾們狂熱的物件也只能是獨裁統治者墨索里尼。
義大利國內的輿論讓墨索里尼十分滿意,他也更加覺得自己的政策沒有任何錯誤,義大利正在走向復興和崛起的道路上。
義大利在這場殖民戰爭中的成功,讓其他國家紛紛看到了機會,滋生了更大的野心。
英法或許想不到,他們因為種種原因對義大利的縱容,讓其他的更加瘋狂的國家產生了更加瘋狂的想法。
如果有後悔藥的話,或許現在的英法政府領導人想要在將來購買一盒。
但在現在,他們單純的以為局勢仍然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義大利成功的讓國土擴張幾十萬平方公里之後,希特勒承認自己心動了。
但德國遭受到限制比較多,目前最重要的還是逐漸解除德國身上的限制。
考慮到英法在這場戰爭中對義大利的縱容,希特勒決定試探英法對德國的態度,來決定自己應該採取怎樣的策略。
一開始希特勒還是比較謹慎的。在眾多試探的方案中,希特勒選擇了比較溫和的一種,也就是悄悄的研究重型武器裝備,來試探英法的態度。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