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造就了想要開創一個新的帝國的困難性。如果沒有法理的話,很難得到歐洲貴族和各國家之間的認同。
這也是阿瑟一直在考慮的事情。說實在的,阿瑟還是很想建立一個帝國,來書寫自己統治生涯的偉大事蹟的。
但歐洲系的帝國不是這麼好建立的,澳大拉西亞也沒有傳承自古代帝國的法理。
如果是在之前,澳大拉西亞或許就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退一步,選擇建立全澳大拉西亞人的帝國。
這麼做只需要澳大拉西亞人認同,帝國就能建立起來,也算是擁有了帝國的名分。
但在歐洲貴族那邊,想要過關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畢竟歐洲帝國的合法頭銜幾乎全部來自於當時的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帝國之後,其帝國頭銜的法理也就轉變為了神聖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
現在的德意志帝國,和之前的奧匈帝國,都是傳承自西羅馬帝國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法理。
而東羅馬帝國的帝國頭銜就落到了俄國人的手中,這也是俄國人一直想要統治南斯拉夫人的真正原因。
根據這樣的歷史依據,其實也就誕生了一種關於澳大拉西亞帝國的假設。
一旦俄國皇室在這場鬥爭中滅亡,作為俄國皇室女婿的阿瑟,未必不能爭奪俄國手中的帝國法理。
當然,無論是阿瑟還是澳大拉西亞,都對已經腐朽不堪的沙俄帝國沒有興趣。
阿瑟感興趣的是尼古拉二世手中的合法帝國法理,如果能夠繼承的話,建立全澳大拉西亞人的帝國也就有了依據。
當然,一定情況下,法理其實也沒有那麼重要。
就比如之前大名鼎鼎的拿破崙,直接從教皇手中奪來皇冠自己加冕,就已經證明拿破崙對於這種法理並不認同,或者說並不重視。
再之後的奧地利帝國,在和普魯士的戰爭中已經喪失了對德意志地區的霸權,理論上來說皇位也被德國人搶走。
但奧地利帝國仍然建立了,並且也得到了歐洲王室的承認。
這樣的例子其實表明了,法理的依據或許沒有那麼重要,實力才是評判帝國合理性的真正因素。
阿瑟只要能夠獲得澳大拉西亞人的認同,哪怕沒有任何法理依據,仍然能夠順水推舟一般地登上皇位。
但若是沒有人民的認同,就算阿瑟能夠繼承來自羅馬帝國的法理,也會在將來被民眾推翻。
不過話說回來,有法理肯定是要比沒法理好上一些的。首先,歐洲貴族對於有法理的帝國肯定會更加認同。
在阿瑟這一代可能體現不出來,但對於將來的君主來說,其他貴族的認同還是很重要的。
其次,有法理的帝國頭銜能夠加強其他民族對於國家的認同。而且,從公國到王國再到帝國的傳奇性,也會讓阿瑟成為澳大拉西亞標誌性的人物。
誇張一點來說,阿瑟的名聲將和帝國共存亡。帝國想要維持,就必須大書特書阿瑟的事蹟。
這對於王室的地位和權力來說是很有幫助的,至少後世的君主在不作死的情況下,不用擔心自己的皇位和王位。
阿瑟對於皇帝寶座的一點點追求,立刻讓內閣政府察覺到了非同一般的訊號。
先不說阿瑟在國內的威望,單憑阿瑟對於國家的貢獻,哪怕憑空創造出一個帝國也完全足夠。
從帶領澳大利亞人獨立開始,在阿瑟的統治生涯內,已經讓國家的領土擴大了太多太多。
伴隨著各殖民地的本土化,澳大拉西亞的勢力範圍已經遍佈大洋洲、美洲和東南亞,成為名副其實的跨三個州的國家。
憑藉著這樣的功勞,阿瑟坐上皇帝寶座是非常穩固的。
而在內閣政府,內閣大臣對於建立一個澳大拉西亞帝國也是非常樂意見到的。
說實在的,這其實也關乎到他們自身的利益。和平時期的功勞再大,怎能比得上建立一個新的帝國呢?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