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眾列強國家中,美國的存在絕對是最特殊的,也是綜合國情最複雜的國家。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特別是一戰前最受歡迎的移民國家,美國的民族是比較多的。
雖然對外統稱美國人,但卻有英國裔,法國裔,德國裔等等之分。
再加上之前的黑奴貿易,以及來自於東亞的移民和偷渡者等等,讓美國的人口匯聚了黑,白,黃三個人種。
更要命的是,大名鼎鼎的林肯賦予了美國黑人人權,雖然這讓美國打贏了南北戰爭,但黑人和白人之間的衝突也變成了影響美國穩定的重要因素。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有一天美國最終走向了分裂,那麼種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絕對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現在這個時間點相較於後世來說,黑人的人權並不是那麼穩定,還是有著大量的白人歧視黑人,甚至是不把黑人當人。
但南北戰爭到現在也過去了好幾十年的時間,黑人也在要求著更多的人權,甚至是成為一個正常的美國人。
經過澳大拉西亞和英國輿論轟炸的挑撥,這下美國的遊行變得愈演愈烈,內容也不再是要求美國退出中美洲的戰爭,而是變成了黑人和白人之間的人權問題,反抗美國政府在印第安人方面的暴行,以及反對現在的美國總統柯立芝等等。
別的不說,現在的美國肯定是更加混亂了。這幾個問題都不是好處理的,也是隨時能讓美國的局勢變得更加糟糕的。
目前對美國最大的難題是,該怎麼應對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輿論轟炸呢?
進行反擊的話,影響澳大拉西亞的輿論是不用多想了。澳大拉西亞對於輿論宣傳的控制還是很嚴厲的,美國想要在輿論宣傳方面制裁澳大拉西亞幾乎不可能。
而英國方面目前也不怎麼畏懼美國人的反擊。愛爾蘭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而且早已經解決,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對非洲和印度殖民地的壓榨是整個人英國都已經熟知的,大部分英國人對此視作理所當然,也根本不可能影響英國政府。
還能夠宣傳什麼呢?總不能說美國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屠殺印第安人的政策始於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吧。
雖然這麼做確實能夠甩掉一部分的黑鍋,但問題是,這不是自降身份了嗎?
如果說輿論轟炸只是對美國人的第一步威脅的話,那麼加大對菲律賓的支援,就是澳大拉西亞對美國的第二步威脅了。
隨著澳大拉西亞新一批武器裝備運輸到菲律賓,菲律賓的攻勢變得猛烈了起來,也沒有保持和美國軍隊之間的默契了。
甚至菲律賓軍隊的進攻大有將美國人趕下海的趨勢,對於港口駐紮的美國軍隊不再容忍,也沒有心思去和美國玩一場表演一般的消耗戰。
武器裝備抵達的第一天,菲律賓軍隊就和美國在馬尼拉的駐軍來了一場全方面的攻防戰。
菲律賓軍隊方面死傷超過1500人,但也對美國軍隊造成了至少300人死亡,600人受傷的慘烈局面。
雖然看起來傷亡並不對等,但美國軍隊掌控著火力和防守方面的優勢,這樣的傷亡比也算正常。
更重要的是,美國軍隊只有寥寥數千人,而菲律賓軍隊的規模已經超過了十萬人。
第一天的戰爭只是菲律賓少量軍隊的進攻,接下來美國軍隊還要面臨更多的菲律賓軍隊,能不能守住馬尼拉港口都是個問題。
要是在和談結束之前就丟掉了菲律賓,美國人相當於丟失了一個重要的和談條件,勢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是美國人不願意見到的,但也不能光明正大的向菲律賓派遣更多的援助,只能奢望在菲律賓的美國軍隊能夠撐住,至少撐住整個談判期間。
但事情的發展明顯出乎美國人的預料。澳大拉西亞的援助主要在彈藥方面,特別是火炮的炮彈,更是一次性援助了超過50萬發。
阿瑟對菲律賓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在短時間內全面進攻美國軍隊,子彈和炮彈管夠,火力覆蓋能有多猛烈就有多猛烈。
菲律賓人也不敢違背阿瑟的要求,雖然很是心疼,但是也轟出了三天超過15萬發炮彈的消耗量。
雖然這樣的消耗量遠遠落後於澳大拉西亞軍隊,但畢竟菲律賓軍隊的武器裝備也不一樣,火炮的數量更是遠遠落後,這樣的消耗量已經算可以了。
龜縮在港口和軍事基地的美國軍隊,時隔數年也再次經歷了這樣的狂轟濫炸。
不要太過相信美國軍隊的軍事素養,因為他們在炮火來臨的第一時刻就會躲在防禦基地中,反不反擊的已經不重要了。
甚至有的美國士兵,為了硬性的完成自己的任務,子彈彷彿不要錢一般向著四處亂開,只為證明自己在戰爭中消耗了子彈,對敵人進行了反擊。
至於敵人到底是在天上還是地裡,反正轟炸時也沒有人監督,自然也不可能有人實際性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