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導彈研究的快一點,僅僅憑藉在薩爾瓦多的軍事基地,澳大拉西亞就可以威脅美國南部地區。
這也是制裁美國的最大手段。如果二戰的美國真的選擇了不同的戰隊,到時候搭載著核彈頭的導彈就是制裁美國的最好方式,也是分裂美國的最有力的保障。
目前澳大拉西亞對於核武器的研究已經放快了進度,雖然不至於一下子就誕生核武器,但核理論相關的研究已經在逐步完善。
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大部分研究是嚴格保密的,這也代表著在核理論方面的研究澳大拉西亞佔據著領先地位。
掌控了來自剛果的高純度鈾礦之後,其實世界各國研究核理論的步伐已經放緩了。
再加上被澳大拉西亞吸引走了相當一部分人才,世界各國研究核武器的進度能夠趕上歷史那般已經很不容易了,提前研究出來更是沒有任何希望。
泰斯特1火箭在真正的火箭研發上只能說邁出了第一步,但偏偏這第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萬事開頭難這句話不是開玩笑的。任何事情,最開始的那一步十分艱鉅,也決定著接下來的進度是否順利。
澳大拉西亞在火箭研究方面自然不止泰斯特1,最寶貴的還是那逐步完善的火箭設計和火箭動力方面的研究。
接下來對火箭進行改進,也要仰仗相關方面的理論研究。正如同研究了十多年還沒有任何實際性進展的核武器一樣,在理論沒有完成之前,想要設計出實物是很困難的。
阿瑟對於那些科研專家也很是大方,每人都分發了一張300澳元的支票。
這相當於普通人五年的工作收入了,而這筆獎勵是火箭研究室所有工作人員的獎勵,可謂是見者有份。
除了這筆獎勵之外,還會根據每個人的貢獻大小,對做出一些傑出貢獻的人進行額外獎勵。
就比如火箭研究方面功勞最大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和赫爾曼,他們每人都獲得了一張1500澳元的支票,相應的獎勵也會被記錄下來,積攢夠了就會換成爵位。
這也是澳大拉西亞軍功授爵的好處之一。任何人做出任何貢獻都能夠獲得功勞,功勞夠了就會有相應的獎勵,比如資金,土地和爵位等等。
每個人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不會被磨滅,也完全可以靠自己積攢下來的功勞,獲得一個讓人滿意的爵位。
不過想要靠積攢功勞獲得比較大的爵位還是很困難的。畢竟爵士的爵位不能被繼承,這也代表著有很大一部分人和男爵爵位是無緣的。
就算獲得了男爵爵位,想要獲得進一步的增長,成為伯爵,難度也絲毫不亞於在政壇獲得成績。
從澳大利亞公國開始算起,目前已經過去了24年的時間。24年才誕生了肯特前首相一個伯爵,也足以證明獲得比較大的爵位的難度。
不過,相較於政壇那些人來說,最容易獲得功勞的就是軍人和科學家了。
但軍人需要在戰場上拼命,相對來說比較安全的,可以獲得大功勞的職位還得是科學家。
這也是阿瑟想要在澳大拉西亞營造的。只有科學家容易出人頭地了,人們才會拼命的想要讓自己和自己的子女成為科學家。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貴族階級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群是科學家,這也是澳大拉西亞人對於科研嚮往非常熱烈的原因。
就比如這次做出傑出貢獻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和赫爾曼,只要接下來火箭方面的改進比較順利,他們每人獲得一個爵位還是非常容易的。
再加上火箭改造成導彈方面的研究,以及用導彈創造出一些比較不錯的戰績之後,甚至男爵和伯爵爵位也不是幻想。
只要能夠獲得相應的爵位,他們在澳大拉西亞的地位就不會低於那些官員,也會獲得匹配自己爵位的相當一部分財富。
這也導致科研在澳大拉西亞受到熱烈歡迎,特別是普通民眾,對於投身科研的興趣還是非常廣泛的。
試想一下,一個普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畢竟任何國家的普通人都很多,理論上普通人是不缺的。
但如果能夠投身科研,就算沒有什麼大的貢獻,混的比普通人強還是能做到的。
澳大拉西亞對待科研人員的待遇本來就比較好,再加上阿瑟時不時獎勵給科研人員的各種資金,物資等等,讓澳大拉西亞科研人員的收入遠遠領先於人均收入,也是整個澳大拉西亞最受歡迎的職業之一。
32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