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導彈原本測試的時候就製作了不少,因此也只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來補充不足的部分。
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緊急建造和準備之後,1929年6月11日,澳大利亞西部沙漠正式開始了對於兩種導彈的測試。
首先開始的是地面導彈。這次的打擊模擬為210公里外的敵人大型工業區,以及140公里之外的敵人的一個師。
兩次打擊各50枚導彈,並且很快就被彈射器發射出去,導彈的動力系統也很快啟動,朝著預定的目標而去。
雖然早就知道了導彈的命中率可能不高,但實際的測試結果還是讓阿瑟有些失望。
轟炸工業區和敵人軍隊各50枚導彈,加起來真正命中目標的導彈甚至不足20枚。
要知道,模擬的大型工業區和敵人軍隊駐紮的區域還是很大的,這也代表著導彈的誤差可能比預想中的還要嚴重。
總共100枚導彈命中的只有17枚,命中在目標外三公里以內的導彈有21枚,其他的全部在目標三公里以外。
甚至還有十多枚導彈直接掉落在目標十多公里之外的沙漠,要不是士兵順著導彈的軌跡找了許久,可能這枚導彈就要被埋沒在沙漠中了。
雖然導彈的破壞力還是很不錯的,但17%的命中率代表著想要有效的破壞敵人的工業區和地面部隊,就必須得動用大量的導彈。
說白了就是質量不行靠數量,每輪導彈轟炸發射數百枚導彈,總有幾十枚導彈會命中目標的。
這樣做的壞處就是資金的壓力。導彈中可是有著空氣噴氣發動機,再加上火藥和各種其他的零件,每枚導彈的製造成本接近1.2萬澳元。
要想有至少上百枚導彈命中敵人的目標,至少也得發射600枚導彈,也就是720萬澳元的代價。
不過想想,如果真的能夠破壞敵人的工業基地,或者大量殺傷敵人的地面部隊,那麼幾百萬澳元的資金也就不是問題了。
只能說戰爭確實太耗費資金了,不管是現在的戰爭還是100年後的戰爭,對於國家來說都是龐大的財政負擔。
雖然目前的戰爭還沒有大量的高科技武器,但目前戰爭所需要的資金同樣也不少。
一戰各大列強的軍費可都是數以百億美元計的,哪怕英法有廣袤的殖民地,都只能堅持幾年的時間。
而目前坦克和飛機都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的主流武器之一,接下來的大規模戰爭會更加耗費資金,對沒有殖民地和後備市場的國家來說,戰爭是迫不得已才會進行的選擇。
雖然導彈的命中率讓人有些失望,但畢竟是有效打擊距離接近240公里的超級武器,哪怕到了二戰也絕對是最先進的。
試想一下,其他國家的大炮射程只有幾公里,澳大拉西亞的有效射程已經是他們的100倍左右。
這種射程方面的龐大差距,已經註定了在戰爭中雙方軍隊會有截然不同的傷亡和表現。
平定了思緒,阿瑟又將注意力放在接下來轟炸機搭載的導彈上。
這種更加小型的導彈,造價也比地面的大型導彈少了很多。平均每門小型導彈的造價只有不到7000澳元,這是絕對可以放心大膽的大量製造的導彈。
小型導彈所模擬的敵人飛機和軍艦的目標,每種發射的數量也是50枚。
因為目標更小的原因,實際上導彈的命中率是更低的,只有11%左右。
這還是因為模擬目標不會移動,再加上飛行員們有所準備的原因。
如果放在真正的戰場,11%的命中率至少還要減去一半,這也代表著想要靠導彈擊毀敵人的軍艦和飛機十分困難。
換個方式想想,如果能靠這樣的小型導彈擊毀敵人的軍艦,哪怕耗費的導彈數量多一點也是值得的。
一艘主力軍艦的造價高達數百萬澳元,換算一下也就是接近1000枚導彈。
這還沒算訓練海軍士兵,以及軍艦日常維護所需要的費用。
如果用1000枚小型導彈換敵人一艘主力軍艦的話,從戰略角度出發,毫無疑問還是值得的。
畢竟導彈的製造比軍艦簡單的多,製造好了隨時就能投入使用。
一艘主力戰艦的建造至少也得一年多快兩年的時間,雙方在時間方面投入的成本完全不對等,而在戰爭中,時間就是最重要的。
第三更送上,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