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混亂的美國來說,目前的澳大拉西亞就顯得繁榮的多了。
當然,這裡的繁榮指的並不是經濟的規模,而是民眾們的生活幸福指數和經濟流動性。
伴隨著基建建設的影響,澳大拉西亞已經完全不缺工作崗位了。甚至有超過兩成的工作崗位處於不飽和狀態,還需要大量的移民來填補工作崗位的空缺。
這對經濟的推動是無疑的,1927年,澳大拉西亞的娛樂行業在繁榮的經濟下快速發展,阿瑟所打造的世界電影城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電影聖地。
當然,主要是佔了其他國家都在經濟危機的便宜。經濟危機的時候,對電影的打擊是無與倫比的。
因為民眾們不可能用自己的飯錢來購買電影票,這也代表著電影院幾乎沒有收入,除了那些富人們會選擇光顧。
很明顯,富人們也不會經常去看電影,畢竟他們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這就讓電影的發展變得緩慢,大量的歐美電影產業迅速遷移到澳大拉西亞。
目前的世界電影城所註冊的電影公司已經超過了200家,其中有一大半都是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國外電影公司。
大量電影公司的湧入讓澳大拉西亞的電影年產量從五年前的每年150部左右增長到現在的每年400部。
雖然電影的過審率只有72.5%,但去年上映的電影也高達足足290部。
這其中除了國家政府拍攝的愛國主義電影之外,還有大量的情景喜劇片,恐怖片,動畫片和愛情片,英雄主義片等等。
每年舉辦的悉尼電影節也備受關注,獲獎者不僅能提升自己的名氣,還能在來年的工作中獲得更高的片酬。
雖然悉尼電影節的獎項還沒有遍及全球,參與評選的電影只是澳大拉西亞境內上映和拍攝的。
但從目前的影響力來看,悉尼電影節應該是世界範圍內最為規範的,受眾人群最多的電影節了。
因為澳大拉西亞的電影已經暢銷到歐洲和美洲。如果沒有經濟危機的影響,光是電影行業的收入就足夠養活大量的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應該誕生在美國的迪士尼公司也跟隨潮流搬遷到了澳大拉西亞。
沒辦法,美國的經濟環境實在養活不起電影公司,哪怕是迪士尼公司這樣的動畫公司。
美國的小孩連學都上不起了,更不要說花費昂貴的電影票去看一場動畫電影了。
這也讓原本應該誕生在美國的米老鼠順利的誕生在澳大拉西亞,成了備受澳大拉西亞兒童喜歡的動漫角色。
阿瑟對於這些兒童動漫的誕生還是樂意見到的。畢竟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就培養澳大拉西亞兒童的愛國主義觀念,總比他們長大了之後再影響他們要有效的多。
也正因為如此,澳大拉西亞的許多兒童電影已經開始增加一些關於愛國主義的宣傳和教育。
這也讓電影的過審率在不斷的提高,至少不會讓電影公司一年的心血付之東流。
相較於只有澳大拉西亞還在蓬勃發展的電影行業來說,報紙和雜誌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是比較迅速的。
因為報紙和雜誌相較於電影有著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光臨報攤和雜誌書架的花費幾乎很少,這也是人們瞭解外界的一種方式,能夠放鬆自己的心情,不至於太過壓抑。
相較於電影的昂貴費用來說,偶爾光顧一次報攤或者雜誌書店,才是大多數歐美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這也讓另一個行業迅速發展,那就是誕生自美國的公共圖書館行業。
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的調查,從經濟危機爆發開始,每年新增的借書人口就不斷地增長,1927年一整年甚至突破了200萬。
這看起來對圖書館行業來說是個好訊息,但不斷增加的借書需求對於那些公共圖書館來說也是個負擔,畢竟書籍是有損耗的,借書途中也避免不了意外的發生。
但看著那些幾乎檢視書為命的美國失業人口,圖書館協會有膽量降低這些美國人的借書頻率嗎?
要知道,可是有美國的失業人口光明正大的宣稱,正是有了圖書館,才讓他們不至於瘋掉或者自殺。
要是降低這些人的借書頻率導致他們瘋掉或者自殺,那麼責任早晚是要甩給圖書館協會的。
沒辦法,圖書館協會只能咬牙堅持,同時等待著來自政府和外界的支援。
歐洲的情況和美國也差不了多少。因為失業人口的不斷增加,高消費的行業都在面臨不斷的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