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澳大拉西亞也是一個強大的列強,國際知名度自然毋庸置疑。
在歐美任何一個國家,提起澳大拉西亞的城市,悉尼和墨爾本幾乎是脫口而出。
這兩座城市的規模放眼全世界也是比較大的,悉尼的人口規模甚至能夠排進世界前十,足以見得這兩座城市在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
但聖阿瑟堡就不一樣了。雖然在漫長的建設中已經完成了基礎建設的覆蓋,但這座城市的規模和人口目前還只是一座中小城市。
太快的遷都會浪費悉尼的知名度,悉尼不再是首都,對於部分移民的吸引力也就沒有那麼高了。
“這並不是問題。”工業大臣喬伊笑著說道:“這次閱兵典禮之後,聖阿瑟堡的知名度會大幅度提升,雖然比不上悉尼,但也絕對不是名聲不顯的小城市。
更何況,成為我們的新的首都之後,聖阿瑟堡才能迎來更好的發展,透過聖阿瑟堡才能更好地輻射整個墨累河流域。
如果只是為了一座城,我們倒是可以暫緩遷都的時間。但為了整個墨累河流域的發展,越早遷都才越有利。
陛下,各位,我認同羅傑首相的觀點,既然要遷都,那麼自然是越早進行的越好。”
工業大臣喬伊支援羅傑首相的觀點阿瑟也並不意外,畢竟墨累河流域除了扶持農業之外,工業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作為工業大臣,喬伊部長已經連任兩屆,想要尋求連任三屆就變得更加困難。
這也代表著他必須在工業方面有所貢獻,發展墨累河流域的工業規模,對喬伊部長來說就變得十分重要。
簡單來說,之前的利奧諾拉工業基地,和現在的喬伊部長沒有任何關係。
雖然喬伊部長也力主建設了幾個工業區,但從規模和知名度方面,都遠遠比不上利奧諾拉工業基地。
想要為自己創造足夠的政績,建設一個堪比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的工業區就變得十分重要。
退而求其次,也得在首都特區建設一番工業,才能有尋求第三次連任的可能。
如果一直呆在悉尼,悉尼附近的工業已經沒有讓喬伊部長指手畫腳的空間。
這裡的工業只需要循規蹈矩,按照之前所設定好的方向發展即可,喬伊部長是獲得不了任何貢獻的。
而首都特區在工業方面雖然不是一窮二白,但也沒有太好的規劃,喬伊部長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設新的龐大工業區。
一個堪比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的工業區帶來的政績,哪怕是貴為內閣成員的喬伊部長也不由得心動。
內閣大概分為兩派,一派如同羅傑首相和喬伊部長那樣,想要儘快進行遷都,讓聖阿瑟堡作為澳大拉西亞新的首都。
而另一派則像路德加部長這樣,他們的黨派和勢力在首都特區沒有太大的影響力,遷都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損失,也會降低他們尋求連任的可能。
剩下的也有像勞爾部長這樣的中立派,他們都在等著阿瑟的意見,然後無條件的支援阿瑟。
內閣的爭議阿瑟看得清清楚楚,但這樣的爭議是無法避免的,阿瑟也完全見怪不怪。
雖然澳大拉西亞處於阿瑟的控制中,只要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野心。
他們效忠於阿瑟是不假,但他們在效忠於阿瑟的前提下,自然也會為自己和自己的勢力黨派爭取更多的利益。
阿瑟對於這種可以控制的競爭和分歧是接受的,也鼓勵政府出現這種分歧,畢竟這代表著更多的想法和思路。
只要在阿瑟的掌控下,這種分歧就是完全可控的。因為政府的分歧再大,也必須得以阿瑟的意見為主。
只要阿瑟居高掌控,政府就不可能產生更大的衝突,影響政府的穩定和國家的威望。
作為一名君主,不要太早的暴露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不要直接去辯駁自己的手下的觀點。
不管是對是錯,這都會給人產生一種專斷的印象,對於君主自己的地位來說也是一種損害。
更好的處理這種分歧的方式,都是在有掌控的情況下,以一種比較公平的方式來進行最後的裁決。
什麼方式比較公平呢?那自然是所有內閣成員進行投票了。
這也是阿瑟的聰明之處,利用整個內閣的投票結果來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看起來是內閣自己的選擇,自然也不會產生阿瑟專斷的錯覺。
相反,這還會給人一種阿瑟十分尊重內閣成員意見的感覺,也會讓澳大拉西亞政府看起來更加民主和公平。
3600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援!
今天日萬,已更10800/10000,超額完成任務,求支援,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