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還是同意了芬蘭人的訂單要求,畢竟加強芬蘭的海軍實力也沒有壞處。芬蘭越強,澳大拉西亞在芬蘭所能獲得的利益也就越多。
除了海軍的訂單之外,德米特里還帶來了芬蘭政府的另一個請求,那就是加強和澳大拉西亞之間的合作,甚至直接簽訂一份盟約。
之所以讓芬蘭人如此主動,是因為俄國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尼古拉二世想要重新統一俄國的野心再也壓制不住了。
當然,現在的尼古拉二世也不是太傻,不可能直接將目標放在那些被分離出去的國家,至少短時間內是不會這麼做的。
現在的尼古拉二世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兩個俄國變成一個,讓沙皇俄國再次成為俄國的真正主宰。
哪怕失去了包括波蘭在內的許多地區,重新整合的俄國,仍然是那個讓人懼怕的歐洲推土機。
這也是沙皇政府一直以來的目的,先透過統一來恢復國內的實力,隨後想辦法光復之前的國土。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經歷了長時間內戰的消耗,尼古拉二世已經明白,俄國想要在短時間內恢復戰前的繁榮是不可能的了。
一個實力遭受削弱的俄國明顯符合更多國家的利益,哪怕是法國,也不願意俄國太過強大。
雖然俄國沒有將目的放在波羅的海和芬蘭,但這些從俄國分離出去的國家還是不由自主的感到緊張,紛紛加強了和對自己產生影響的列強的合作。
芬蘭也就自然而然的找到澳大拉西亞,想要透過和澳大拉西亞簽訂同盟,來確保自己的獨立地位。
阿瑟對此自然不會拒絕。一份行之有效的同盟條約,能夠讓阿瑟更加牢固的掌控芬蘭。
芬蘭人為了自己的獨立地位,也會更加靠攏澳大拉西亞,加強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
除了芬蘭之外,阿瑟也順勢拉上了菲律賓和加里曼丹聯合蘇丹國,以及薩爾瓦多,共同簽訂了一份同盟條約。
這份同盟條約規定,簽署條約的任何一個國家遭到非條約國家攻擊,則視為對所有簽訂條約的國家的攻擊。
其餘國家應在一週內給予反應,一個月後必須和所有同盟國家處於相同的外交狀態。
這也代表著,任何一個同盟國家遭到攻擊,其他的同盟在一個月後必須向這個國家宣戰。
雖然這看起來是澳大拉西亞憑藉著自己的列強地位保護其他盟友,但實際上,獲利最大的反而是澳大拉西亞。
因為中小國家基本不會因為衝突就向整個同盟宣戰,反而是澳大拉西亞,在面臨戰爭時,會得到整個同盟的幫助。
當然,澳大拉西亞也在一般情況下保證了同盟的和平,無論是澳大拉西亞還是其他簽訂盟約的國家,只能說是互惠互利,大家各有收穫罷了。
至於條約剩下的關於經濟和外交方面的合作,這些基本上在簽訂同盟條約之前就已經實現了,也自然不用再提。
這份盟約能夠保證這些國家成為澳大拉西亞的堅定盟友,同時也是澳大拉西亞的合作市場。
哪怕是體量最小的薩爾瓦多,人口規模也是百萬級別,並且經濟情況還算可以。
人口相對來說比較多的菲律賓和加里曼丹蘇丹國,因為種種原因,是澳大拉西亞掌控最深的兩個市場。
紛紛獨立之後,菲律賓和加里曼丹蘇丹國的經濟勢必也會迎來發展,他們的市場愈漸擴張,這對澳大拉西亞在接下來的經濟危機中減小損失也是有所幫助的。
為了確保同盟之間的關係穩定,在澳大拉西亞的提議之下,各國紛紛同意盟國之間出現危機的時候,由澳大拉西亞進行調停。
不過一共五個同盟國家卻遍佈四個大洲的現狀,就決定著盟國之間基本不會存在問題。
而澳大拉西亞之所以這麼提議,就是為了明確自己在同盟中的主導甚至是主宰地位。
不管同盟之間會不會出現問題,澳大拉西亞的話語權是必須要確立的。
1926年的元旦,因為澳大拉西亞聚集了眾多國家代表,名門貴族,大資本家和報社媒體的緣故,讓聖阿瑟堡這座城市迅速熱鬧了起來。
因為多個國家的參與,這場堪稱盛大的閱兵遭到了多個國家和諸多民眾的關注,被稱為英澳體系展示肌肉的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