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爆發的前一年,也就是1913年,歐洲各國的軍費開支普遍只有一億英鎊左右,部分國家甚至都沒有超過一億英鎊。
但現在,哪怕是軍費開支最少的義大利和澳大拉西亞,也都在一億英鎊左右徘徊。
而這消耗最為嚴重的英法德俄等國家,每年的戰爭開支已經高達上百億英鎊,可以說在瘋狂壓榨國家的潛力,損害國家的經濟發展。
毫不誇張的說,早點結束戰爭已經變成了所有國家的期望。
但問題是,目前德國沒有資格早點結束戰爭,除非他以戰敗者的態度來結束這場戰爭。
要知道,目前的德國政府可是軍政府的統治階段,那些軍人和容克貴族是絕對不可能接受失敗的。
德國人所妄想的以階段性勝利來結束戰爭的方式根本不可能被協約國接受,這也代表著協約國必須要和德國分出勝負,打到任何一方沒有還手的餘地即可。
1917年八月初,三個美國師被運送到了西部前線,這也讓西部前線的協約國軍隊正式突破了1000萬人。
8月6日,隨著協約國臨時總司令部的一聲令下,上千萬協約國軍隊散佈在比利時和法國的前線,對著德國人的防線發動全面進攻。
協約國的反攻是震天撼地的,這也讓邊境的炮火從未停止,炮彈爆炸的震動如同地震一般,也讓整個邊境線被一層白霧籠罩,從上空根本看不清敵人的兵力部署。
以凡爾登地區為界,凡爾登以北的比利時地區為北部戰區,凡爾登地區為中部戰區,凡爾登以南為南部戰區。
北部戰區擁有150萬英國遠征軍,50萬澳大拉西亞遠征軍作為主力部隊。
中部戰區擁有50萬英國遠征軍,250萬法國主力軍隊和10萬美軍。
南部戰區擁有50萬義大利軍隊,80萬法國軍隊和55萬巴爾幹軍隊。
除此以外,英法還各擁有100多萬的殖民地部隊,部署在這些前線軍隊的後方,負責運輸物資以及作為預備部隊。
雖然軍隊的總規模看起來很唬人,但實際上真正的精銳部隊不足300萬,其他的大多都是殖民地軍隊和戰鬥力不太強的軍隊。
而德國方面的軍隊數量只有協約國的一半,滿打滿算也只有不到500萬人。
更重要的是,這500萬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新兵,實際戰鬥力也讓人質疑。
並且,德國至少有百萬軍隊受俄國牽制。自從奧匈帝國被俄國突然襲擊之後,不過就加強了在俄國邊境的防禦,防止俄國故技重施,打自己一個措手不及。
此時雙方都抱著必勝的念頭,因為這場決定勝負的戰役一旦失敗,那真的離失敗不遠了,甚至很有可能會被敵人直接打進首都。
協約國雖然沒有這樣的擔憂,但之前各大歐洲媒體已經把牛皮吹出去了,這不少英法媒體給民眾信誓旦旦的保證,會在1917年年內結束戰爭,讓國民能夠過上一個和平的聖誕節。
民眾們可不管前線的戰爭會不會複雜多變,如果這時候前線傳來不利的訊息,誰都無法承擔民眾的怒火。
要知道,為了促進這場大決戰,英國人可是更改了自己的徵兵制度,從之前的募兵制改為徵兵制,也很快就籌集了200多萬的作戰軍隊。
雖然這其中由真正英國人組成的軍隊只有不到100萬,但徵兵制也確實讓英國人擁有更多的兵力。
如果這時候前線傳來任何不利的訊息,恐怕民眾們第一時間就會抵制剛剛修改不久的徵兵制,甚至會影響英國的兵源。
在這種壓力之下,協約國的政客們可不管前線的實際情況。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順從民眾的意願,在今年徹底結束戰爭。
雖然會為此付出更多的傷亡,但和全面勝利相比,一些傷亡也是完全能夠接受的。
特別是英法國內都擁有大量的殖民地軍隊,這些殖民地軍隊就是用來充當炮灰的。
協約國總司令部在這次反攻中採取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戰略,選擇了集中壓迫式的衝鋒,而不是之前的迂迴包抄。
其實想想也很正常,在比利時,法國和德國的邊境中,分佈著協約國同盟國超過1400萬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