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的正式投降讓所有協約國國家更加興奮,所有參與瓜分奧匈帝國土地的國家也變得更加主動,紛紛將目光看向了德國的領土。
特別是之前經歷過內亂,多次提到自己只負責防禦戰爭的俄國,目前也在東線頻頻調動,大有發動大規模戰役的趨勢。
要知道,有著英法對於俄國的援助,再加上美國給予俄國的無償貸款,讓俄國總算恢復了一些秩序。
奧匈帝國割讓的土地,也讓部分俄國民眾不再反對戰爭。畢竟政府已經能夠保證自己的物資供應,新的立憲制政府也讓民眾看到了希望。
此時的俄國政局其實是有些特殊的,真正掌權的是俄國大貴族和大資本階級,但也有相當數量的保皇派,以及以工人利益為首的工人聯盟。
臨時政府和沙皇達成了協議,這也導致工人聯盟所控制的莫斯科周邊幾乎被整個俄國排斥,以布什維克黨為首的工人聯盟暫時還不能影響到俄國更多地區。
在俄國和奧匈帝國的合約中有這樣一項規定,禁止奧匈帝國政府允許以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為首的真正的布林什維克黨高層透過奧匈帝國進入俄國。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還有另一個鼎鼎大名的名字,但這卻不是能夠隨意提及的。
在沒有核心人物的領導,以及皇家安全情報局已經提前清掃工人聯盟的大部分政黨的前提下,目前的工人聯盟對於俄國政壇是沒有太大的威脅的。
畢竟現在的俄國仍然有著來自協約國的支援,而工人聯盟被所有國家忌憚。
之前十分高調和專制的尼古拉二世,在俄國經歷內亂之後,也變得低調了起來。
雖然尼古拉二世的軍事才能確實不高,但他的政治能力還是不低的。
尼古拉二世清楚的知道,目前能夠保障他的權利以及羅曼諾夫家族地位的方式就是深居簡出,最大程度的淡化王室在民眾的視線。
當然,尼古拉二世也並非什麼都沒做。深居冬宮的這些日子,尼古拉二世已經多次向聖彼得堡的居民和附近的俄國人放糧,來緩解俄國人對於沙皇的壞印象。
目前尼古拉二世和臨時政府之間處於微妙的平衡狀態,因為臨時政府更加忌憚於工人聯盟,因此尼古拉二世的皇位才得以保留。
也正因為如此,俄國軍隊和政府中還有大量的保皇派存在,這些保皇派的存在,也是尼古拉二世重新獲得權力的希望。
當然,尼古拉二世重新獲得權利還需要面臨很多問題,比如民眾的不信任,比如臨時政府的防備等等。
但不管怎麼說,尼古拉二世相較於歷史上的結局來說好了太多。如果處理的好,成為像英國國王那樣,地位穩固的立憲君主制也不是問題。
協約國在西線發動全面反攻之後,俄國也將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否參與這次全線大反攻。
俄國臨時政府在思考良久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參與這次進攻。
沒辦法,俄國人已經在瓜分奧匈帝國時嚐到了甜頭。但一個小小的加利西亞和奧屬波蘭根本滿足不了俄國人的胃口,東普魯士地區和德屬波蘭俄國人同樣也不願意放過。
更重要的是,一個小小的奧匈帝國需要賠款150億英鎊,其中俄國人能夠分到的比例大約在25億英鎊左右。
德國人的賠款只會更多,俄國人也將會獲得更多的戰爭賠款,來鞏固國內的局勢。
1917年8月17日,休整了大半年的俄國軍隊在東線發動了進攻,企圖收回被德國佔領的所有區域。
德國透過之前的多次戰爭,佔領了俄國大量的土地。這些土地是俄國政府做夢都想收回的,對於俄國國內的局勢也有很好的穩定作用。
如果臨時政府能夠收回這些土地,甚至結束這場戰爭的話,臨時政府的統治也將變得更加穩固,尼古拉二世想要奪權,或者工人聯盟想要搬到臨時政府,就得看看實際受惠的俄國人答不答應了。
目前德國人控制的地區仍然很多,包括里加,明斯克等地仍然在德國人的控制中。
但烏克蘭地區的國土絕大部分已經被收回,畢竟奧匈帝國投降之後,德國人可沒有充足的兵力來佔領這些地區。
俄國和德國目前擁有上千公里的邊境線,但德國人的守備部隊只有100萬左右。
想要靠這100萬軍隊來守住整個邊境線是不可能的,因此德國人早在之前就進行了戰略收縮,重點防禦包括里加,明斯克在內的主要城市,以及波蘭地區的華沙,佈列斯特等等。
如果有一幅德國人的佈防圖就能夠看的出來,德國人重點防守的都是佔領區的大城市,其中最受德國人重視的就是波蘭。
至於為什麼沒有德國的城市,其實也很簡單,俄國人要先收復失地之後,軍隊才能開拔到德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