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進入1923年,內閣大選也逐漸預熱了起來。
作為澳大拉西亞每隔四年一次的盛事,內閣的選舉備受國內外民眾的關注,往往也會吸引大量的國內外媒體。
和其他國家的大選不同,澳大拉西亞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均有著阿瑟的參與。
這也代表著只要阿瑟在,澳大拉西亞政府所制定的政策的基本格調就不會改變,民眾們也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目前最被熱議的,應該就是第五屆內閣政府在1919年中旬到1923年四年間的政績了。
這是內閣政府的部分成員想要尋求連任的優勢,近段時間被大量的報社和媒體釋出並轉載,也幾乎被絕大多數澳大拉西亞人所熟知。
在這四年的時間裡,澳大拉西亞的人口從1919年的2020萬人增長到1923年的2527萬人,人口淨增長超過507萬人,算是維持在了一個合格的水平。
人口增長沒有之前迅速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政府主動的減少了來自俄國的移民數量,一來確保不會被更多的蘇維埃俄國勢力滲透,二來就是確保英國裔移民的比例優勢。
目前澳大拉西亞這2527萬人口中,英國裔移民的數量高達54.3%,相較於俄國裔移民的31.4%,德國裔移民的11.1%的比例來說,還是佔據著不小的優勢的。
保持英國裔移民比例高達50%以上,這也是往後歷屆政府在保持人口高速增長的同時應該要做的。
雖然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澳大拉西亞的人口增長,達不到前幾年接近200萬的人口增長數值。
但這樣的人口增長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才是更穩定的,畢竟國家的穩定是要大於單純的人口數字的。
按照目前澳大拉西亞人口增長的趨勢來看,在1930年之前,人口應該就能達到3000萬以上。
如果戰爭在1935年以後爆發,澳大拉西亞甚至可以擁有接近4000萬的人口來應對這場戰爭。
4000萬的人口不僅代表著數百萬的龐大人力,也能極大程度的提高澳大拉西亞的工業和經濟,確保在戰爭中和戰爭後的利益分配,澳大拉西亞都能拿到相當一部分。
在工業方面,這屆內閣政府上任初期,澳大拉西亞的鋼鐵生產總值分別為333.5萬噸和492.1萬噸。
經過四年的漫長髮展,目前澳大拉西亞的鋼鐵生產總量已經來到了377.2萬噸和587.9萬噸,實際增長分別達到了43.7萬噸和95.8萬噸。
這樣的增長速度相較於部分列強國家來說還是比較少的,但增長速度放緩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阿瑟顧及到歷史上發生的影響全世界的經濟大蕭條事件,下令讓政府在發展工業時,必須按照國家的實際需求來建設。
目前澳大拉西亞2500萬人口也就只能撐得起這些工業消耗。就算將鋼鐵生產總量擴大到上千萬噸,民眾們的消耗能力是有限的,國家的消耗能力也是有限的,太大的產量反而會成為負擔,甚至會加劇經濟危機的爆發。
阿瑟可不想讓澳大拉西亞成為經濟大蕭條的主要爆發國。經濟大蕭條讓美國的經濟和工業倒退了幾十年,這種苦阿瑟是一點都不想吃的。
不僅僅要避免成為主要爆發國,甚至要避免有可能發生的經濟大蕭條對於澳大拉西亞經濟和工業的損害。
不管這個事件對其他國家帶來了怎樣的傷害,在澳大拉西亞,這個事件要儘量避免發生。
民眾們比較關注的,其實還是澳大拉西亞的經濟增長情況。
人口和工業的增長對普通人的生活來說沒有太大的改變,唯獨實打實的經濟,這其實也代表著民眾的消費水平和經濟收入。
1919年澳大拉西亞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1.032億澳元,和義大利都有一定的距離。
但根據目前的最新資料,澳大拉西亞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13.615億澳元,已經超過了義大利,並且還在源源不斷的增長中。
民眾們的平均收入總體增長超過7.8%,雖然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人均收入的增長,但這是澳元沒有太大貶值的情況下發生的。
戰前的一法郎和戰後一法郎的購買力可不一樣,但戰前的一澳元和戰後的一澳元相比,反而是現在的一澳元更值錢了。
看起來這屆內閣政府的政績確實不錯,但因為內閣政府任期方面的硬性規定,這次要更改職位的人還是不少的。
就比如目前的肯特首相,成功的連任兩屆首相之後,他只能告別首相的職位,要麼競爭其他的內閣職位,要麼只能選擇暫時休息一段時間,競爭四年以後的第七屆內閣政府首相了。
還有成功連任三屆國防大臣的勞爾·普朗格,要麼更進一步,要麼就只能暫時告別內閣政府了。
不過像這樣成功連任並且政績不錯的內閣成員,就算喪失了連任的權利選擇功成身退,阿瑟也是絕對不會虧待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