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特殊道路能夠幫助的只有盲人,但也算是在保障殘疾人利益方面的一大努力了。
歷史上這樣的道路要等幾十年後才能出現,目前特殊道路的提前出現,希望能夠改善澳大拉西亞殘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
改動的最快的就是悉尼了,特別是城區,很快就鋪設了40到50厘米左右的特殊道路,擁有特殊的顏色和容易辨認的花紋,腳踩在上面能夠有明顯的硌腳感,方便盲人去辨認是否是特殊道路的範圍。
在悉尼的特殊道路鋪設完成之後,之前的那個報社記者戴西·多德里奇還特意重返了之前採訪過的盲人學校,邀請那名盲人小朋友走上悉尼新修建的盲人街道,體驗獨自行走在街上的感覺。
當然,雖然說是獨自行走在街道上,但身邊還是有其他人的陪同的,確保不會出現任何意外。
在盲人小朋友的臉上,也終於展現出了笑容,擁有了幸福的色彩。
作為對盲人有著重要意義的特殊道路,很快就進入了這些盲人的課程中。
盲人學校也會建立一條示範性的特殊道路,讓諸多盲人在學校中就能夠認識到可以讓他們行走在街道上的道路,同時也是方便他們更好地辨認普通道路和特殊道路的區別。
從六月中旬開始,悉尼的街道上明顯多了一部分盲人。這些盲人探索一般的走在特殊道路上,身邊還有著比較熱心的人關注著他們,防止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
這條讓盲人能夠走出家門的特殊道路,也被人們親切地譽為愛心通道,得到了一眾媒體和報社的大肆讚揚,也讓盲人群體和盲人家庭感激萬分。
但特殊道路的建立也不光是好訊息。首先是在全國範圍內道路改建的費用,不僅要對特殊道路進行相應的設計,還要對現有的道路進行改造,整體的預算太過龐大,而且部分地區的盲人數量太少,改造起來也沒有太大的必要。
第二就是特殊道路很容易被其他人或者車輛佔用。盲人是看不見的,如果前方有比較危險的障礙物,這時候特殊道路的存在反而成了最大的危險。
針對這兩個問題,內閣在請示阿瑟之後,也對於之前的特殊道路建設進行了一定的改進。
首先是特殊道路的建設範圍和預算,從原本的全國所有城市改造變成了盲人人數較多的大城市改造。
這麼一來,目前需要改造的城市不過就是悉尼和墨爾本,以及各州的首府這樣的大城市,小城市暫時還不需要改造。
這些大城市的市政府基本就能自行負擔道路改造的費用了,也就是說特殊道路的建設幾乎不需要政府來負擔,這對於政府的財政來說是一個好訊息。
而且雖然特殊道路的建設範圍縮減了,但仍然能夠放便大多數盲人走出家門。
畢竟澳大拉西亞的殘疾群體本來就不多,盲人群體就更少了。
這些人普遍分佈在各大城市,要麼就是在小的村鎮中,建設特殊道路就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針對第二個忙到容易被佔用的問題,政府特意頒佈了規定,禁止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佔用特殊道路,違者將處以高額罰款,甚至會面臨拘禁。
而且,佔用特殊道路導致的任何意外由佔用特殊道路者負責,這也算是懸在所有人頭上的一把利劍,讓他們仔細思考佔用特殊道路是否值得。
說白了,只是一條40到50厘米寬的小路,佔了也帶來不了任何好處,而還要面臨高額罰款甚至監禁,還要承擔相應的風險,這完全是不划算的。
當然,這裡的佔用指的是長時間佔用。如果只是普通人走一走是不會遭到處罰的,佔用的範圍主要還是看會不會妨礙特殊道路的交通,以及佔用的時間長短。
趁著特殊道路在全國範圍內還算火熱,這兩項規定也被很快頒佈,並且立即開始執行。
從兩項規定頒佈後的各界反應來看,民眾們對於這兩項規定還是比較滿意的。
特別是禁止佔用特殊道路的規定,這能夠確保盲人在出行時前方沒有任何阻礙,和特殊道路本身是相輔相成的。
盲人的問題妥善解決之後,接下來就是之前所熱議的,關於保障殘疾人的福利政策,以及改善殘疾人生活質量的議題了。
澳大拉西亞的殘疾人群大概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先天性殘疾人,一種是外來殘疾人,還有一種就是後天性殘疾人。
目前人數比較多的是第一種和第三種,外來殘疾人數量還是比較少的,而且大多都居住在大城市,生活質量還是能夠得到保障的。
說白了,哪怕是殘疾人,如果沒有豐厚的身家,也不可能移民到澳大拉西亞。